19世纪美国著名布道家慕迪(Dwight Lyman Moody)曾说:“人人都喜欢歌唱,歌唱使人聚集,歌唱驱除枯燥。在圣经中,赞美多于祈祷,音乐常伴随经文,加深灵命的供应。诗歌能使人对神的话语有更深刻印象。”
25岁的邬婕妤姐妹虽在基督化家庭出生长大,直至14岁才真正认识上帝。她表示每次唱诗歌,都让她升起平安的感觉。
来自根地咬巴色会的邬婕妤,于2010年参加总青大会(青年和少年的营会)。她分享说,营会的最后一天,牧师呼吁会众投入全时间事奉上帝的呼召,她当时深受圣灵感动,继而决定委身于上帝。
她中学毕业就在妈妈所创办的幼儿园任教7年之久。而她的志愿是当一名营养师,或成为迪士尼乐园的驻唱歌手。她说,参加营会前,内心曾多次拒绝回应上帝呼召,主要是担心幼儿园的人手不足,也忙碌于生活琐事。但随着服事使命的呼召愈加强烈,而亦是幼儿教师的姨姨这时也加入幼儿园,使她解除心头之忧。
她坦言:“我切实体验上帝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虽然肉眼看不见,但祂就如看不见的风,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用歌声事奉赞美神
“小时候,启蒙老师发现我有唱歌的恩赐。”
于是,她想,上帝既然赐我拥有唱歌的能力,那我就用歌声来事奉赞美祂。今年7月始,她到新加坡神学院报读3年的圣乐专业文凭,主修圣乐,副修钢琴。再者,家人对于她的决定除了表示赞同,也感到欣悦。
圣乐有荣耀上帝之意
“圣乐对我而言,极为重要。”她表示,每一首诗歌的内容皆有意义,除了内心得平安,更有荣耀上帝之意。
在大卫王时代,他极重视圣乐,他有组织、规模地发展,且懂得有计划地训练这群圣乐事奉的利未人,是系统化训练如歌唱技巧,并学习如竖琴、箫、号角等多样乐器,随后将之分成几个小组诗班,在圣殿中担任领唱及献唱的工作。
从这点看来,大卫王的严格要求,是因为要将最好的献给我们的伟大君王———上帝。
她认为,就流行歌曲而言,词曲参杂多种情绪,倾向于个人抒发,而且较注重满足当下情感的需要。比如与朋友出外聚唱虽然舒心,但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当下身心压力或许得以舒缓,忘却不开心的事,却只有短暂的欢乐,并不能真正满足人心,最后仍要面对无助的空虚感,又回到现实生活中。
而唱诗除了有感平安,以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的信徒们,都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上帝。
“惟有上帝明白人心、所遭遇的挫折,透过诗歌触动人心,带来极深的影响。”
她有次受到很大的冲击,就在校园里找地方坐下,并听一首儿童诗歌,简单的歌词让她体验到上帝的爱,心中得着平安。“主耶稣爱我,主耶稣爱我,主耶稣爱我,因有圣经告诉我……”
提醒信徒坚守真道
有一次,邬婕妤与所参与的合唱团受邀在别间教会的周年庆典演出,当天有一半以上的团员伤风、咳嗽,但她们依然坚持演出。演出结束,有位听众前来表示这合唱团虽然只有15人,却拥有60人的声量。“我们认为这不单是我们在歌唱,上帝也差派天使天军陪同我们歌唱。”她续说,圣乐的呈现不在于人物、场合,乃着重在信仰中表现出来的分别为圣,而这神圣的态度才是基督教音乐最重要的本质。“透过圣诗咏唱,胜过千言万语。”唱诗除了触摸人心,也能教导、提醒信徒远坚守真道。唱诗时,信徒们可以将重担交托给上帝,虽然回到生活依然面对困难,但心中却充满平安与盼望。
曾在教会协助带领儿童诗班、国文部妇女诗班的她打算,大学毕业后,就回乡投入教会全职事奉,望能教育、训练信徒将最好的歌声献于上帝,并带动更多人学习歌唱。
敬拜不仅是唱歌、跳舞、弹奏乐器而已,她说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要为主活出美好的见证,对身边人展现关怀、耐心及爱心,譬如提供老人所需要的照顾,帮忙父母分担家务,而与同学朋友的相处关系,这亦是敬拜上帝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