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溯 在历史中探索未来
踏入2015年的第一天,〈登彼岸〉以开谛法师的访问掀开序曲,题为《梳理历史,回顾前人奉献》。《南游云水情》上下集是开谛法师从2005年开始断续整理编辑而成,希望通过照片与故事,回顾马新汉文系佛教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和弘化点滴,祈望能启发读者维护佛教文化遗产与珍惜逐渐被时光所吞噬的方块记录。内容主要回顾马新汉文系佛教自17世纪至20世纪传入马新的片段史料,当中有许多很珍贵的图片与史料。
历史是一条相续的巨流。开谛法师在受访时清楚阐示,研究历史可清楚事物在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来龙去脉”,从中检视,启发思考,以便认识现状和推断未来。
“缅怀过去,珍惜当下与放眼未来”是课题所带来的思考,希望我们能持此视野看待历史。
公共议题 积极建设人间净土
8月引起国人关注的“净选盟4.0“大集会,看到了一些出家人以及以佛教组织旗帜的身影,因此特走访当中参与的3位参与者(一位是出家人),分享公民社会运动与修行之间的关系,探讨参与公民社会运动与实践佛法是互辅还是有矛盾?
空理法师提出净土不能只讲唯心,每个人都有义务,负起责任,人间净土才能实现。
阅读闻思 环保护生 在阅读中修行在环保里护生
4月是忙碌的月份,配合“世界地球日”与“世界书香日”的到来,特访问王振威居士谈一直在努力推动环保的嘉旺竹巴法王,另碰巧王振威居士翻译了法王的新书《快乐,一直都在》,因此一并分享了阅读的意义与翻译过程的感受。
在环保的议题上,王振威提出理想的环保模式:心灵环保加身体力行再配上全方位的修行方向。至于阅读,他建议“多读书,多思考与多静心”是戒定慧与修行的起端,深度阅读能帮助我们跳出既有框框,启发思考。
另尼泊尔早前发生地震,造成死伤无数,南洋基金特前往赈灾。配合“世界环境日”,特走访前去赈灾的“南洋报业基金”经理许又尹,分享她目睹地震所带来的伤害与感受。
人权关怀维护人权等同护生 自我批判反思反省
6月中旬,“罗兴亚难民滞留海上”事件引起国人与国际的关注。策划该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因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教界对“佛教恐怖份子”的看法。课题中谈及怎样的“护教”姿态较理性,以及“护法”与“护教”之间的差异。
感谢王振威居士在受访中提供很好的反思意见,另出席孙开汶居士的讲座获益良多,他提供了很另类与具批叛性的意见。
王振威认为佛教徒应以“佛法”而不是以“佛教”来思考问题,不应持有双重标准,对被迫害的罗兴亚难民持消极被劫的姿态。
孙开汶居士则强调佛教界要有反思与反省的能力,要站出来为弱势说话,以及学习勇于自我批判。
而在下篇的报道,特整理国内的慈济对于难民小孩在教育学习所做出的贡献,让读者看到他们多年的付出,感受到那份“大慈大悲”的情怀。
在人权备受关注的今天,先后策划了“世界反死刑日”与“国际人权日”两个议题。
多年来一直奔走在“狱监弘法”的开照法师成为最适合的受访对象,他从早前在国内监狱弘法(包括死囚)到目前在欧美死囚弘法,分享了极其宝贵的意见。“不杀”是佛教不变的精神,他强调“以慈治瞋”与“以智来处理”才是佛法的核心。
而“国际人权日”,难得因缘遇见来自台湾的藏人人权斗士札西慈仁,他乐意分享十多年来在台湾推动西藏人权的心路历程。
自焚不等于自杀,他深刻剖析有关自焚的动机与艰困,他提及佛教尊重人权(包括性别与性取向)的特质,并学习以“惜缘随缘”心态推动社会运动与人权抗争,以一颗慈悲喜悦的心走在人权的抗争与菩提路上。
人物访问 感谢与受访者的相遇
与往年一样,2015年依旧进行了多次的人物访问,当中以藏传仁波切的较多,这与他们来马弘法较频繁有关。我常感谢这些访问,因受访者往往会带来激发与启发,他们的一些看法与言行举止会扣动心弦,加深我对佛法的理解。
在众多的访问中,当中最难忘的是与恒实法师的因缘。
当年他与恒朝法师(两位西方出家人)美国三步一拜已成教界的传奇,因此一直很想亲见恒实法师。原想南下新加坡出席他的弘法,怎料他竟重临大马弘法,因此赶紧抓住访问的机会。如今的恒实法师已不再年轻,两鬓银白,但身上流露出动人的修行特质,他既传统(讲传统经典)又开放(佛曲哼唱),慈祥又温和。
那一小时的访问,让我有种莫名的安宁,向来骚动的心毫无原由的安静下来。
我开始明白,修行是一种内在的转化,那份力量会化为无形的能量。如是可贵,如是平凡。
感谢每一次与受访者的相遇,更感谢他们每一回的清凉法语轻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