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宗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舞唱普贤大愿

$
0
0
由马佛青会主催,吉隆坡菩提工作坊主办,马佛光山以及鹤鸣禅寺协办的《普贤行愿》佛曲弘法会系列之“动”即将公演。在上演之际特走访3位负责人,分享佛曲弘法会的意义与特色…… 筹委会主席林珺慧:一动天下无难事 请分享演出的缘起与目的。 答:1999年,菩提工作坊首开先例,将传闻法师的弘法与多元化的佛曲演绎方式,成功举办了首届《称赞如来》佛曲弘法会。热烈的反应让菩提在之后的10年内陆续举办了3场《称赞如来》系列佛曲弘法会。由《归敬三宝》、《三学:戒定慧》、《信愿行》至《普贤行,悟菩提》,《称赞如来》系列佛曲弘法会也告一个段落。 2008年普贤诞辰,菩提工作坊坊员集聚在鹤鸣禅寺参与“万人行,普贤愿”祈福会,因感应普贤菩萨行愿的殊胜,大家至诚发愿,要行普贤十大愿,以之作为菩提工作坊的修持方向,并积极推广。 现为延续普贤菩萨的精神,菩提工作坊推出全新佛曲弘法会———《普贤行愿》佛曲弘法会,结合《佛曲143》与《称赞如来》的概念。《普贤行愿》将让大家看到年轻人的动感,但又不失佛教庄重,带领大家在跳跃的音符中体悟佛法。此外,此佛曲弘法会也是菩提工作坊筹募常年活动基金的一项活动。 为何会选择“动”这主题?想要呈现什么讯息? 答:在构思《普贤行愿》的内容时,我们开始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觉现在的社会充斥着一种族群,那就是低头族。科技的发达及大环境的改变,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许多人选择泡在虚拟世界里,享受自己塑造的小世界,越陷越深。无数的“赞”和留言,也只是那种没有温度的接触。 当我们的视线只停留在不断滑动的手指,对周遭环境不敏感,也间接助长了各种社会案件的发生。原本是提供我们的方便,却在不知不觉中绑住了我们。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改变固然很难,但只要秉持普贤菩萨的行愿力,一“动”天下就无难事了,因此“动”成为此次佛曲弘法会的主题。繁体字“動”由“重”与“力”组合而成的,表示在行动时,必须有重要的目标,重大的决心,慎重的态度及强大的力量。 这回的演出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 答:相较于《称赞如来》佛曲弘法会,《普贤行愿》的团队年轻许多,由一群不超过30岁的年轻人组成,这也是此次佛曲弘法会的挑战。 因为年轻,大家的经验及能力有许多进步空间,但正如主题所带出的普贤菩萨行愿力,一“动“,天下就无难事。我们坚信只要成为有愿的人,踏实走下去,龙天护法会护佑,十方善缘也会护持。 因为年轻,在音乐制作方面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从四部和声的大合唱,到内敛的独唱,希望每一首歌都能进入大家内心深处,激发大家去省思、发愿与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佛曲弘法会的制作团队可说来自四面八方:有在中国出差工作的音乐总监、在新加坡工作的海报设计师,还有槟城妙香林佛学院的道一法师及法智法师为我们作词。地理上的距离固然是挑战,但庆幸大家护法的心依然紧紧相连。 此外,我们也很荣幸能与尊孔独中舞蹈社合作,由舞蹈社的学员成为舞者,共同成就次佛曲弘法会。 如何通过演出表达普贤菩萨的大愿? 答:现今的社会很多人都在追求快速与现时的东西。很多时候,当我们无法马上看到成果时,我们常常会选择放弃,选择在原地踏步。 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动“力,缺乏普贤菩萨的行愿力。 因此,我们要让观众清楚了解到,学习及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有持续不断的坚持与努力。这过程充满起起落落,但只要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一“动“天下无难事! 对此回的演出有什么期待? 答:弘法,不只是一支麦克风,它可以加一把吉他;佛曲,不一定只有刻板的旋律,它可以有跳跃的音符;用词启发,籍曲汇集,舞台是一个道场。这是菩提工作坊坚信的理念。 因此,我们期待能透过佛曲及舞台演绎,不只是带给观众视觉及听觉的享受,而是将佛法唱进入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更希望透过《普贤行愿》佛曲弘法会传达普贤菩萨的精神,帮助更多人走出框框,进一步行普贤愿海,令正法久住。 节目总监林志鸿:歌词要有佛法内涵 这是你第一回担任节目总监,是否面对压力?如何克服? 答:第一次一定会有很多顾虑,担心不能胜任。不过,自己从2008年就是参与《普贤行,悟菩提》佛曲弘法会的歌手,每天都满怀兴奋与其它歌手一起培训与熬夜,这让我找回承担的初心,发愿护持。因为承担,才会有所求进,给自己新的机会,化阻力为助力,把压力当为砥砺的教鞭。很庆在过程中出现好多朋友的帮助,大家秉持着正确的信念及方向,一起圆满目标。 这回演出特色在哪?将以怎样的音乐呈现? 答:这回的演出有一个很扎实的剧本。佛曲弘法会会用现代化方式来呈现,以带出普贤行愿力的精神,而演出内容不局限于佛教徒。此外,也会运用音乐剧的方式呈现,90分钟不间断演出,让观众保持处在正能量的磁场。 另,也融入不同类型曲风的音乐及感官的新异,从简单的瓦尔兹曲风、现代版电子音乐,再到澎湃管旋乐,务必让每首歌都能触动观众。 演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最大的挑战是所有筹委要给于全力配合。 由于我常往外地公干,及编舞老师忙于其他演出,所以大家都以远距离方式进行接洽,安排音乐制作及舞台呈现。这导致编曲及编舞需要花多点时间拟定曲风、歌词内容及演出形式等。 歌手方面,会面对没有办法很快进入角色里,大家都需要时间调适心情。所以筹委规定歌手在练习前,都以普贤十愿,一愿一礼拜的方式来训练,以动态的方式调适及沉淀心情,好让歌手在演出更能投入其中。 佛曲创作与一般歌曲有何不同?好的佛曲应具备怎样的特质? 答:佛曲创作与一般歌曲不同是歌词的含义。 佛曲创作里,音乐曲风可无限量发挥,但歌词要有佛法的讯息,以让大家的心灵从听闻佛曲中带来感动和启发。 一首好的佛曲要可引起共鸣,对佛法有感动,进而影响自己或他人继续修学佛法。 有些人认为佛曲弘法有局限,你有何看法? 答:佛曲弘法应以开放角度看待。音乐或任何方式都是工具,重点是如何去运用与善用。现代的佛曲不能只有刻板的音符,它可加入不同的元素,如绕舌、电音及摇滚等,都能纳入,因都是接引的工具。只要能传达正面讯息,摇滚的佛曲也可发挥善巧方便,但前提是必须能带出佛法的讯息,可指引大众向善向上。 如何调整佛曲弘法接引年轻人学佛? 答:音乐其实有很大的功能,除有疗伤功能外,也能传达正面讯息与激励作用。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感情,需求不一样,所以是一个可连接心灵的工具。 面对现代的年轻人,要以年轻人的方式去接引他们学佛,要有新鲜感及符合现代的方式,以达到契理契机,要善巧的运用现代的科技来传达佛法。 菩提工作坊运用音乐来接引年轻人,除给于发挥的平台,如歌唱及学习乐器外,其中必会注入佛法的知识,以让大家在习歌唱、乐器或游戏当中碰触到佛法。这就是把佛法生活化,让生活能常随佛学。 舞台总监林弘捷:传达普贤行愿精神 这回演出的舞台背景重点是什么? 答:没有特别设计的舞台背景,不过整部音乐剧的演出展现在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迷茫、冷漠与对科技的过度依赖为主轴,进而传述如何以普贤菩萨的行愿力,不断以行动改变自己,以及身边亲友或有缘人的生命。 演出中会出现一扇一扇的门,演员歌手将会穿梭在不同的门,遇见不同的人。在人与人相遇及接触的过程中,领悟佛法的美好,以及誓愿行持普贤菩萨之道,以“信愿行愿”的力量,为社会做出改变,以期许更美好的未来。 将以怎样的弹唱与舞蹈方式呈现? 答:主要以歌手和舞者构成一整个不间断的演出,像音乐剧的形式,在歌舞之间呈献故事剧情以及传达整部剧的中心讯息。 音乐的部分由音乐总监统筹与作词人、作曲人一同合作完成的全新佛曲,配上歌手现场以四声部的演唱及演绎呈献。舞蹈方面,为配合剧情需要,在一些比较适合以舞蹈形式演出的段落,特别编排作品,让整部剧在视觉及感受更丰富与多元。当然,间中会让歌手负责一些舞蹈,舞蹈员也必须唱歌,各自挑战彼此本分以外的项目。 在策划的过程,面对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答:因为团队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制作如此大型演出,所以很多事情办起来会比较吃力。在策划过程中,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发挥主题,以及在音乐制作及舞台呈现手法方面能搭建共识。 因铺陈剧情的需要,所以需特别在拟定曲风、歌词内容、演出形式等方面的磨合,这要花相当大的心思,无数次反复斟酌、梳理所有细节,接着投入制作及排练,让作品能以最到位的形式呈献给观众。 如何展现有佛教氛围的舞蹈与舞台? 答:人间处处有佛法,我想每个故事背后,都与佛法有关,皆能够从中得到领悟。 当然,歌手与舞者必须对演出剧情深刻的投入,再融合各自的佛学涵养,通过歌声与舞蹈,将普贤行愿的精神传达给观众。 《普贤行愿》佛曲弘法会之“动” 主催:马佛青 主办:吉隆坡菩提工作坊 协办:马佛光山、鹤鸣禅寺 日期:12月20日及12月21日(晚上7时30分) 地点:吉隆坡十五碑艺术之庙(The Temple Of Fine Arts) 购票与查询:电话016-230708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