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宗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明心见性佛道终成 与高明道老师一席谈

$
0
0
高明道(Friedrich Ferdinand Grohmann),是一位精通中文与佛学的德国人,长期居留台湾,从事佛教学术与教育工作。 性格直率的他表示不适合接受访问,聊天就好,结果在“闲聊”中碰触到一些课题,引发很多的脑力思考。 处道篇:对附佛外道无需紧张 高明道老师坦言对“附佛外道”这课题很有兴趣,很愿意分享他的看法、 “‘附佛外道’其实是宗教界普遍存有的现象,这类‘新兴宗教’总会很快吸引一些人,这种现象在日本尤其普遍。他们本来藉藉无名,突然间冒出头来。然后,他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蓬勃发展,过后就会分裂,慢慢进入缓和期,有些会停止或消失,有些则继续活动。” 高明道老师认为佛教界无需对“附佛外道”过于紧张,或忙碌去应付之,因他们的出现有其因缘,信众被吸引有其业力的因缘与感召。当然,他也承认有些“附佛外道”会过于极端,导致出现严重问题,如日本奥姆真理教在地铁释放毒气杀人。 高明道老师进而分析这些新兴宗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有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当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许多传统价值与伦理架构破碎,原有的价值观被推翻,导致很多人在现代大都会变得孤独与疏离。而这些新兴宗教团体有其特色,凝聚力特强,让信众感觉被关心与扶持,因此很容易获得信众的接纳。他强调当中有许多是高级知识份子,能吸引众多信众,有其内外的主客观因缘。 把份内事做好 “佛教团体把自己份内事(家事)做好就好,无需过于恐慌与紧张,因每件事都有其因缘,我们去接引与我们有缘的人,那些在佛教或佛法中获得满足的人自会逗留。换个角度看,那些所谓的附佛外道,能吸引万人参与,应是过去结下的因缘,有他们所具备的条件。若一直抗议,也无法打动影响那些本来就不为所动的信众,反觉得我们在打压,造成反弹更大!” 高明道老师表示佛法固然很好与殊胜,但对一些人起不了作用,因此接引方式可变,但本质思想核心不可变。他认为最重要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或检讨自身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不够认真。 “只要做好自己,与佛法有缘,或想修行的人,自然会欢喜的走进来。不要怪附佛外道,他们能摄受某些众生并非偶然,有其因缘,也不要敌视他们。若你是修菩萨道,他们也是众生,也是你要摄受度化的众生,不是一直处在对立的态度!” 他认为很多信众急功好利,有问题发生要马上找答案,这也提供了附佛外道有机可趁,信众应建立健康的心理建设。 政治篇:与政治保持适当距离 高明道老师分享今年的台湾大选,某位候选人利用宗教组织动员,这种不良现象可作警惕。对于政治与宗教他有自身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修行人或佛教组织不应过于涉及政治,这当中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会对佛教带来伤害,应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些佛教团体或为现实考量,与当权者或政党保持“良好关系”,认为在处理宗教事务上较易解决。他提醒,“政治人物很不单纯,他们与宗教团体互动有其目的,是用交换当筹码,要很小心,才不致于被利用!” 高明道老师表示,若佛教与某些政党或政治人物太过靠近,一旦他们出现丑闻,外界就会对佛教产生负面的看法,这点他认为要谨慎看待。 不过,他表示在家人或在家团体去关心政治,参与社会运动或对社会进行建设,是无可厚非的。他补充,由于出家人的终极任务是修行,若直接参与政治运动是有商榷的地方。 出家应关注修行 “在家与出家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在家人肩担社会责任有其必要,为社会勇敢发声,不是为个人利益,这是对的!但出家的面向就不一样,他们应关注修行的事宜。在这点上,我的看法或许比较保守,但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另,他对于西方佛教界所推动“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不是很了解,因此他有一定的保留。 “若是行菩萨道,那根本不会面对‘入世不入世’的问题。经典是有谈到佛陀如何处理当时印度的社会状况,但佛陀本身不是‘社会运动家’也不是‘革命家’,他要解决的是生死问题,不是革命的问题!” 因此,对有些人将佛陀当年坐在枯树,阻挡军队进城,而将佛陀视为“世界上第一位走上街头的人”的说法,他认为是过度的个人解读。 “佛法的本质是探讨与解决生死,有些领域或面向可以有各自论述与解读,但不能真实反映佛法的整体与全貌!” 生死篇: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佛法讲生死,“生死大事”是修学者应去处理的议题。但一些佛教徒对死亡或无常并没急迫感,为什么? 高明道老师表示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是文化的习惯,很多佛教徒是传统上的佛教徒,是父母拜拜就自以为是佛教徒,他们对佛理其实不是很了解。传统怎样说,他们就跟随如此做,习惯了就不会去作深层的思考。因此对生死没什么感觉。 另一方面是佛法的三学——闻、思、修,当中“思”的环节出了问题。很多信众处在相信就好的层次,不会去思考佛理,习惯了标准答案。他们总觉得死亡太遥远,无常只是字面的东西。 信仰发挥不出力量 高明道老师分析,以上两种情况的信徒,一旦现实生活出了问题,而之前的信仰没有力量,无法平息与解决问题,因此就会寻找感应方法来求助,转向附佛外道或其他宗教寻求帮助。 哪要如何加强信众的教育工作? “从自己开始,不要去试图解决他人的问题。像吃饭,你无法替别人吃饱,只能为自己吃饱!从自己下手,不要老觉得自己不行,别人才是大德大智慧者。学习好好做好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后语 与高明道老师“聊天”收获匪浅,发现“聊天”竟可聊出许多引发思考的问题,带来思想激荡。相信参与由他带动的生活营,年轻学员们在思考上一定收获不浅。 高明道老师提醒不要将外道当仇人,不要一直期待高僧大德来点化,应多了解自己,从自己做起。这对于一直想要“改变世界”的人,或许是一道很好的叩问——改变应从自身下手。 高明道简介 ◆来自德国南部的基督教徒家庭,能接触佛教,始于母亲与巅簪却佩比丘的因缘。 ◆13岁,母亲知道他对佛教有兴趣,送他由若那谛罗迦比丘(Nyanatiloka Bhikkhu)《增支部》的德译本,该比丘也是德国人。 ◆巅簪却佩比丘是佛学启蒙师,也是他学习中文的助缘。 ◆1963年抵达台湾,结下了与台湾学佛与教学因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