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宗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古玛拉法师 烦恼不在外在内

$
0
0
记忆中,十多年前在某佛教杂志看过有关古玛拉法师(Ayasmā Kumāra)的访问,他很年轻,一张娃娃脸,心里对他的学佛与出家因缘很好奇,希望有一天能亲自访问他。 结果,十多年后,访问的因缘宣告成熟。 与古玛拉法师相约在吉隆坡旧巴生路的昙花苑进行访问。十多年没到昙花苑,当年陈旧的寺院已焕然一新,而眼前的古玛拉法师却依旧如当年杂志受访的样貌一样,年轻如斯,无法想像他已是年逾四十的人。 首先向古玛拉法师询及其出家因缘。 无缘参加短期出家 古玛拉法师表示他从小就有想出家的倾向。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在英文报章看到一群小孩子剃光头的照片,就很好奇问母亲他们在干什么?母亲回答那是短期出家。那时他就对短期出家深感好奇与兴趣。不过由于居住的地方附近没有寺庙,自然机会没参加,所以一直无缘参与短期出家。 古玛拉法师笑言:“我第一次出家,就是真正的出家!” 古玛拉法师从小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中四那年,他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虽就读的是名校,还是精英班的优秀学生,但一直有寻找生命意义的冲动,因此对学业的兴趣渐渐转淡。成绩虽受一些影响,但他还是顺利考上大学,选择读教育系。 空洞感觉被填满 大学时期,他参与了佛学会的活动,真正接触到佛教,比较有系统的了解佛教与佛法的内涵。大学第二年,他参加禅修,有了一些禅修的体会,心里空洞的那一块被填满,感觉到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东西,但还未决定要出家。 大学最后一年,他有了出家的欲望,不过当时无法获得父母的同意,因此暂时搁下出家的意愿。毕业两年后他才出家,那是1999年,他当年27岁。 “我的人生答案很明显,就是成为出家人,我选择要过一种自己感觉有意义的生活。” 将佛陀当神明崇拜 在古玛拉法师的禅修经验里,他曾跟随缅甸德嘉尼亚禅师(Ashin U Tejaniya)修学,特问他有关缅甸佛教的修学状况。 崇拜与求功德 古玛拉法师坦言,缅甸虽是佛教国家,但缅甸人对佛教的认知,某程度上与我国华人信佛一样,真正认识佛教教义的人其实不多,大多也是将佛陀当神明来崇拜,求功德,而佛只是一尊比较大尊的神。他说其缅甸禅师认为在缅甸或许只有两巴仙的人真正认识佛教。 “缅甸人也崇拜出家人,不会去反思出家人的言行,因为资讯较封闭,它们对佛教其他传承也不很了解,即使同是南传佛教的传承也不很了解,比如对泰国出家人的袈裟颜色会有存疑,不晓得对方是不是真的出家人?不过现在已经改善,比较开放能接触外面的世界。” 一切皆是自然现象 现代人生活面对很大压力,心很难专注,如何培养定力? 古玛拉法师表示定有两种,一种是止,另一种是观。修定需要有戒,戒是基础。第一种修止,可让心安定,但因缺乏慧,定力会消失,心需要有慧去支撑。 第二种修观,需要有慧———正见很重要,要有真知正见,那看东西的态度就会不一样,不会执著。因人一旦有渴望,心就无法安定。 真正的定要有智慧 “真正的定要有智慧,不然很脆弱,很易破碎与消失。” 古玛拉法师补充,学佛也要有好老师的指导。若有了真知正见,修行就易上路。 “那时,自会明白发生在四周的一切,无论是好或不好的因缘,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就不会受干扰。” 古玛拉法进而分享其个人经验:“我以前很怕做错事,弘法时怕讲错,内心有很多的顾忌。由于怕做错事,于是就用闪开与逃避的方法,不敢去反省问题的所在。每次当同样的经验到来时,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就闪开。后来自己感觉受够了,不要在受这样的折磨。于是我决定观察,要把问题看透。” 古玛拉法师表示刚开始很不舒服,因很抗拒,但他学习允许自己面对抗拒的原因,看整个现象的“升起与消失”。 一切皆是无常无我 他慢慢明白一切真的是无常与无我,只是现象本身而已。他连续3天保持观察,过后,当他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已不再感觉不舒服,已全然不在意。 “我真的明白‘感觉不是我’,一切只是自然现象而已。” 经过这回深刻的体验,他不再怕面对烦恼。 古玛拉法师分享,修行若有一点点的解脱,就会有一点点的体会。他也强调心一定要有某程度的“定力”,才能作以上的观察。 禅修要选对方法 现代人面对精神困扰,一些人患上精神功能障碍,是否适合禅修?如何克服? 古玛拉法师表示面对精神困扰的人其实也可以禅修,但要选对适合的方法。 “若有患忧郁症或精神干扰较严重者,不能先学静态式的静坐禅修,因心里与脑里还有很多的想法与妄念,很多不好与负面的模式会不断重现,太静态的禅修无法有效的处理。我建议要用动态的禅修,让他们先想快乐的东西,让心先亮起来,要先以正面能量取代负面能量!” 古玛拉法师认为面对现代人复杂的心理,禅修的方式要灵活变通,因此他有时也会先用心理学的技巧来处理信众的烦恼,过后才将带进禅修的方法。 佛法是完善心理学 “佛法其实是一套完善的心理学。普通的心理学仅能处理普通(表面)的苦,但佛法的心理学是解决终极的苦。” 至于,目前佛教界有一些法师否定教界不同传承与法门的修学,古玛拉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贬低他人其实等同于贬低自己,看不起别人其实是我慢在作祟,是自我的展现,其实伤害的是自己。” 他补充,教界不同的传承与法门其实可以讨论,但前提是心胸要开阔。 现代社会我们应具多元与开放的视野与胸怀。 修行要生活化 对于接引信众学佛,古玛拉法师坦言比较喜欢教导年青人。 “因年青人容易改变,容易抛掉旧有想法与包袱,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老年人,一般上要丢掉旧思维很难,因思维模式僵化,要改变不容易。除非他们经历过很大的苦难,决定不要再受苦了,才能在学佛路上作出调整,才愿接受调教。” 从闻思修入门 最后,针对在家人在学佛路上应有怎样的修学步骤? 古玛拉法师强调第一要多“听闻”,要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明白佛法真正内涵。这点或许要摸索一段时间,但在修学的过程一定要兼持开放的心。不要一听到一个法门就马上做决定,可以多方修学,然后才选择适合自身的传承与法门。 第二要“思考”,要具有智慧。老师所教授的要学会消化,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 要明白能真正解决自己问题才是适合自己的法门,因不同法门适合不同根器的人。 最后的步骤当然是要“修行”,要努力下功夫去修学。有佛法的体验后才能真正的放下。不能只是逃避人群,一定要在道场才是修行。 古玛拉法师强调要生活化的修行,时时观察,自我观察,要在日常生活里去实践与体会佛法。 “要明白一切的问题与烦恼不在外,在内,在我们的心。人生最重要要认识自己,不要一直往外追求。” 古玛拉法师简介 ◆1999年(27岁年)出家,出家后在护法苑接受奥智达长老尊者(Bhaddanta Aggacitta Mahāthera)教导,过后跟随缅甸德嘉尼亚禅师(Ashin U Tejaniya)习禅。 ◆具开明的态度,认为正法超越传统。凡能引向灭息痛苦的方式,就是正法。 ◆善于运用自身的教育专业,以及采用多种语言(英语、华语和福建话)为不同传承的信众弘法。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