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已进入第58年。不少东马原主民到西马来求学与工作,作长期居留,当中很多是信徒。俗语说:既来之,则安之,他们要求沙巴的母会在半岛开设堂会,人在那里,也把福音带来。回应会友要求的其中一个教会是沙巴的巴色会,也远渡到西马开设了分会。
受访的曾立德会督(马来西亚基督教巴色会会督)说,巴色会原是中文教会,会友多是华人,上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外国宣教士纷纷撤离,本地原主民的福音工作出现一种空巢状况。教会看到向原住民传福音的重要性,不单要关爱本族同胞,也要顾及其它族群的灵魂需要。
凭信心传教
巴色会在此事上看到自己的责任———这是重大的跨越:跨种族与跨文化。他们在当中看到神迹:原住民一族又一族,一村又一村归向主。回想起初,人力和财力缺乏,讲国语的人也难找,万事起头难,唯有凭信心开始。神奇妙供应,堂会慢慢建立起来。
巴色会主要接触当地的卡达山族和姆律族。至于龙古斯族,他们大多数是巴色会的姐妹会沙巴复原教会(PCS)的会友,而巴色会在古达的龙古斯族社区也有国语堂。
关于全村信主,他说有一些情况确是如此。巴色会在80年代传福音给姆律族时,他们是全村一列长屋,多在内陆地区,十几个家庭有百多人同住。宣教队探访村子先尊重村长,向他传福音,村长信了通常就全村归信。现今的长屋经改良,跟30年前的不同,颇似现代的排屋。
沙巴还有巴乔族。他说,最近有一巴乔人信主,还作了传道,家族强烈反对,不认他为兄弟。另一巴乔女子嫁给基督徒丈夫,后者带她信耶稣,她的家族并没有责怪她。
诸般管道防止流失
沙巴的教会近年来开了很多幼儿园,为了从小培育纯正的信仰。目前巴色会在基督徒乡区开了3所幼儿园。他极感欣慰的是,西马一些中文教会如信义会乐意提供援助。还有新加坡的长老会及香港的一些教会也伸出援手,补足本堂的有限资源。
如今教会同工为考完SPM要赴西马深造的教会年轻子弟,嘱咐他们当如何有心理准备,不偏离信仰。西马有一个名为WawasanPenabur的组织,与巴色会密切来往,他们频密组队赴东马交流,把属灵书籍带给各地教会与圣经学院图书馆,也安排西马教会领养东马圣经学院的学生。他们协助装备东马的信徒,特别关顾教会下一代———青少年。
注重门训
今年巴色会无论是堂会、区会或总会都特别多有关信仰醒觉讲座,提高信徒的意识,也鼓励他们作守望的工作。信徒若不谨慎自守,洁身自爱,就会偏离正道。
巴色会在过去10年来也注重门训,特别关顾过去信主却一直没有建立起信仰根基的信徒。许多卡达山与杜顺族人早在50、60年代信主,当时还是英国殖民政府,有外国宣教士传福音给他们。但后来政局转变,宣教士被逼撤离,形成一种信仰断层。
现今许多第三、第四代原主民信徒根基薄弱,教会推动门训实在刻不容缓。
曾会督说,西马中文教会若有意给原主民提供经济援助,可与巴色会接洽。一经联络,将会安排行程与活动。他说,这些援助能分担巴色会的重担,使他们能继续原有的服侍而不分心。他说,西马教会也可组织短宣队,让领袖先来访巴色会,观察当地事工,从而更清楚如何能实际援助,然后才陆续派遣会友来短宣。巴色会乐意安排接待西马的团队。很多西马短宣队往往也带着经济援助,改善乡区的生活。
后语
教会也计划在一些乡区中学附近建立学生中心,让住在宿舍的学生在周末可到那里去。
曾立德会督说:“有一两个姆律族的乡区政府住宿中学,90%的学生都是巴色会会友。我们的牧师就向那里的舍监谈,要求允准入校服侍我们的学生。结果,我们的牧师每星期都可进入学校宿舍讲道。我们就是要以祷告,求神开路,在乡区学校做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