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的救赎里,身体是其中一部份,要依靠基督回复原来的光景,成为圣灵的居所,作祂的器皿,靠着祂的同在而分别为圣。
21世纪,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娱乐生活多元化发展,学校灌输“性知识”教育,不再是当前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唯一途径,乃是透过大众传媒。
无“性”不欢是今日传媒信息的特点。活在色情信息泛滥成灾的今日,青少年性态度日趋开放,而色情文化正正渗透于大众文化中,他们有些是打正旗号的色情物品,有意无意表达“性”的讯息,或把“性”商品化,暗地挑战传统观念,夸大社会“性解放”的情况。
何兆斌弟兄指出,这股歪风意识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
2013年6月6日及7日,东南亚花园中文浸信教会、文桥传播中心及基督里得自由(PLUC)联办“性‧在牧养"青少年的性与爱”工作坊,何兆斌弟兄为其中一讲员,主讲“媒体色情文化”。
灌输正确性教育
何兆斌弟兄认为,灌输正确“性”教育为当务之急的教育事宜,不只是生理教育,更是伦理、道德教育,故应有立场和价值观。何兆斌弟兄指出,当今传媒以“性”为“噱头”,以“性体验”推行“性教育”。
而“性禁忌”和“性开放”当中,正确的性教育其实有很大空间,也责无旁贷;负载不良价值观的“性信息”就和病毒一样,充斥在传媒空间每一个角落,为免传媒乱填,实在需要关心青少年一代去填补,不掉以轻心。
色情文化背后的意识
根据美国Soley and Kuribard(1986)调查,选取了一般杂志类中的Time、Newsweek;女性杂志类里的Cosmopolitan、Redbook;以及男性杂志的Playboy、Esquire。其研究结果,“性暗示广告占所有广告的百分比维持不变”———但事实上数目是绝对明显增加。
另外也发现广告中性暗示的表现方式,逐渐由文字转变为图片,而女性模特儿比男性模特儿较常以具有性挑逗意味,或是裸露的姿态呈现。
因此,跟早期的广告相比,近期性暗示在广告的使用上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大胆。
2003年Reichert著作《广告中的性:性吸引力观察》指出,现在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广告使用明显和性有关的内容达到销售产品,在广告实务上,Reichert and Carpenter(2004)研究中,发现从1983到2003间的广告呈现方式,为了达到以往性诉求所能达到的广告效果,为着现代人的高刺激需求,广告中的性不得不更加以图像化,而视觉的刺激也更大胆露骨。
女性物化———暴力的开始
诚然,社会与大众媒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媒体不断地反映现实状态,但是,媒体同样扭曲现实,并假装它是真实的,只为抓住大众心理。往往,女性或是小孩就是被媒体扭曲的对象———媒体为“满足观众的偷窥欲”将女性物化,而将性欲转化广告承载工具———利用人类基本需求和身体为推销产品的“工具”。
一些时装品牌和香水广告,以诱惑和挑逗性的意念为主,凌乱的头发、不羁的眼神、裸露的健美胸肌、诱人的曲线、妩媚的眼神、欲开的红唇……一些海报画面整体效果令人联想到暴力和强奸,也充斥性意味,显然是要令人联想到性行为———海报暗示“女性是玩物”及“男性对女性施暴”。
男女关系简化为“性”
何兆斌弟兄特别提到《Killing Us Softly‧温柔的杀害》美国纪录片的主持人及制作为美国学者基尔孟(Jean Kilbourne),自1979年始,每隔10年制作一次,分析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如何被物化,女性变成了一件物品,可能是一瓶啤酒的外形或是一瓶香水的曲线或是一幅布景……广告影像里的女性不断地夸大以男性为主的优越主义,让女性自己也造成错误的“性”思维,成为男性眼中的玩物,并将男女关系简化为“性”,忽略两性关系应有的尊重与承诺。
社会付上沉重代价
一些媒体广告不但“操控”人的思想,甚至告诉人什么是社会主流。青少年基于“恋爱”与“性”的迷思,又缺乏正确的性知识,最终,只会摧毁家庭体制的价值基础,继而带来婚前性行为、未婚怀孕、堕胎等问题……不单青少年问题恶化,家庭、教会与社会亦付上沉重的代价。
一个拥有父母婚姻美满,自信和自我形象较好的青少年,偶尔接触不良传媒,不足以动摇内在的价值观;反之,会以沉溺通俗传媒作为发泄挫败感的途径,不良意识照单全收,缺乏对抗色情的免疫力。
面对泛滥的“性”文化,要完全抗衡色情文化是没有可能的。何兆斌弟兄认为,为了保护下一代而把他们跟外面青少年隔绝是不智的行为,与其让青少年在温室中长大,倒不如加强传媒教育和正向思考培养,协助青少年懂得分辨对错,使他们在混乱的世俗里仍能站稳住脚,持守真理。
深信,青少年行为如何开放,心底里还是渴望真爱和一生一世的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