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云水情》于2010年出版,4年后出版了续篇。趁新一年的到来,特走访开谛法师分享出版的因缘,以及新一年,他的书写计划与法语分享予读者。
谈谈书写《南游云水情》的因缘。
《南游云水情》一书所收的佛教历史图片资料,只是个人所藏的一部份旧照;此次整理而出的,主要是人物影像。本书连同其续篇所收录的,都是有关中国汉系佛教于自17世纪起至20世纪期间传入马新的片段史料。
南渡佛教大德比比皆是
至19世纪70年代数百年间,佛教仅能表现的几乎是为人消灾祈福的形象而已。延至19世纪末陆续南来的僧人或由海路经南洋赴印度朝礼圣迹途中做短暂停留到开山建寺,如1898年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开基贤慧、性慧法师一行人;或应邀前来寺庙当职事或代理寺务,或以应化经忏佛事募化的像中国福州西禅寺僧微妙,莆田龟洋福清寺平章和尚等人,乃至1887年为了以募化维持祖寺道粮而随伴前来的中国鼓山妙莲和尚、得如、本忠法师等人;乃至为弘扬佛法而南渡的大德像虚云、道阶、圆瑛、太虚、慈航、法舫等,先后南渡的汉系佛教大德们比比皆是,他们皆彰显了处处为佛教为众生付出的热情与超然的贡献精神。
过去汉传佛教在这一片土地的发展与扎根,除了名号响亮的高僧大德,其实还有很多的人物在默默耕耘,特别是一些尼僧大德,她们所做出的贡献,并没有明显的历史遗迹。因此,在《南游云水情》里透过掏取老记忆,尽可能让一些镜头焦点以外的身影也能留下一些记录。
同时,个人意识到老照片再次历经被遗弃的未定前程,于是便兴起整理部份图片来出书,让这些在流动的时间里幸存下来的旧影像,以相对凝定的姿态保存下来。
为何上册与续篇相隔了4年之久?两本最大不同处是什么?
要编撰一本记述人事物的历史记事,过程需要的就是机遇与时间。它不但须要有一定的财务支援外,耐性是不可缺乏的。同时还需要对整理与处理资料的基本技巧,通过人物访问,图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再进一步如何逐步从这些片断的资源中经过分析,比对与考核求证后,再从照片和文字中去拼凑出一张完整原貌的相关历史记事来。
最初我并没有全程投入在整理工作中,真正的投入编辑是在斯里兰卡毕业回国后做的。
从第一册书出版后,本来就没有计划会出版第二册的;因为还有一些无法收编入第一册书中的手头资料,后来又收集到一些照片和与补充的资料,加上有需要为第一册书在编辑上的错误,遗缺作一些修正。所以就决定编一本续篇。
图片为主文字为辅
《南游云水情》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保存马新佛教的历史影像记录。书内的图片并不是插图,反倒文字才是图片的附属,本书是为图片整理而入的。
《南游云水情》续篇中主要是想把本土早期佛寺的建设与开展情况,在其前后期的因缘里提供了有关中国祖寺与其南洋分院的渊源,供人追溯过去南来僧众与它的法脉传承关系。就如续篇序言中提到的为了传承上去追本溯源,希望透过教界现存的只字片语、遗留文物、资料文献、泛黄照片中去探索;理解那些远渡重洋南来的大德们,其在一定时空前后的历史延续、法门兴衰与彼此间的关系;从而更清晰的认识到他们在现实与弘扬佛法上的实质意义和其历史上对今日佛教发展的影响。
编写此书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境?
当中最大收获是什么?
编写其书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南来的大德长辈多已逐渐老化与凋零。许多寺院与个人收藏的照片随着主人的逝世而早已经被岁月所吞噬,遗留下来有限的图片中人,因年代久远而有些已经无法去确认;加上资料的匮乏无法全面的去把记事中的每个人事物作完善的整理。
保存历史信息
依据长期四处搜集到的材料,对有关资料做了篇目的分配,把自己经手的老照片作这样的处理,除了是自己的兴趣,也是想回馈佛教;无论佛学研究者,或者纯粹想了解马新佛教发展史的人都适合翻阅的文献。略尽绵力来保存历史信息而已。
如果问说编辑当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应该是我自己。它不只让我整清了百年来中国佛教僧众南来的目的,看到了前人为法为教的无私奉献,转化成一股力量,同时也让自己身分上的定位与责任,承先启后的能把佛教的薪火延续下去。
经费如何处理?如何有效流通?
前后出版两册书的印刷费用确实不菲,但都没有对外公开募捐。而且书本流通是免费的,并没有订价作商业买卖用途。因为,为了尊重本书资料原始来源的智慧产权和著作权诉求,除本书原作从及有确实来源外,其他来自于网路图片或摘录资料,未经授权均会注明资料出处,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目前主要的流通是以寺院为主,同时也分赠海内外各大专院校图书馆与相关社会文化科研单位和学术研究机构供作文献收藏与资料参考。除了印刷成册流通外,目前最有效的流通方式应该是把书转成电子档在网路平台上流通,同时我个人更大的希望以后有人可以协助把两册书的内容翻译成英文版流通。
新一年,有什么书写计划?
目前我著手处理的,主要还是以图片为主,至于文字部份,多是为图片找到的相关说明和背景资料。
还有就是收集一些过去百年来与马新佛教相关的新闻剪报。进一步想去求证和尽可能弥补一些书本资料上的缺失,但到目前尚未有任何出新书的计划。
为何对历史照片会有深切感受?请谈谈历史对后人的意义?
历史分析法是依据通过对有关研究对象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说明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状况的。换言之,就是分析事物历史和现状的关系,包括历史和现状的一致方面以及由于环境、社会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不一致方面。历史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事物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从中发现问题,启发思考,以便认识现状和推断未来,再从中去吸取经验教训或启示。对于其历史评价,就留待后人去评鉴了。
如何要简单的去谈论其历史意义,基本上可列出以上几点本书当中存在的历史意义;这里顺便引用唐太宗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书中仅记载法师来南洋过程,却不作价值判断,为何采用如此的方式?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人认为,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的一方无论是被征服还是被摧毁的社会,往往只剩他们的器物能够述说他们的故事;不过无论历史胜负,因为历史也可以还原过去的文化,是了解共同人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总记忆。
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出现在在佛教界中,当你去引用某些像传记、自传或日记类的资料时,需要有这样的观念。
我本人一再的强调自己不是一位历史评论家、学术界研究佛教的学者,也非什么学问僧,我只是一位比较关心汉传佛教的过去,为尊重即有史实而尽力想用正面视角去整理和诠释南来僧众们的历史存在价值的平凡出家僧人。
肯定南来拓荒历史
我只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工作态度,去记录和肯定汉传佛教僧众随着当代移民潮水艰辛南来拓荒的那一段历史。即使他们只是一群以祈福度亡为先辈们做异乡生活的精神依归,也已经在马新佛教发展史上谱下以香资度众的历史一页,值得让后人去缅怀。
是否认同也应有一本记载佛教居士的历史文献?
二战前后的马新,至到今天我国的“居士佛教”与“居士佛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居士的兴起是近代以来我国佛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出版的佛教刊物,有很多都是由居士团体协办的,其中像1940年代新加坡中国佛学会出版的《佛教人间》、槟城佛学院宏化部出版过《觉世》、菩提学院的《菩提特刊》等。
60年代的佛教青年运动兴起,同时带动了马新佛教趋向更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因此怎样看待居士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通过研究这些刊物与组织,可以作出历史的梳理,也可以为现在的居士管理与护持三宝提供有益的借鉴。
新一年,有什么感言与〈登彼岸〉读者分享?
“缅怀过去、珍惜当下、放眼未来。”
后学谨此微不足道的心力,祈望能够与众多的有情分享功德与喜乐,并希望大家能因此培植善缘,身心获得安稳与自在。
希望借此书的编辑流通,多少能让佛弟子们在修习信行上长养对佛教的信心,成为增上的助缘。
开谛法师简介
◆1964年出生于吉打州。
◆1980年依宣化上人皈依三宝
◆1984年于槟城宝誉堂短期出家2个月。
◆1991年剃度出家。
◆1993年于台湾新营妙法禅寺受三坛大戒。
◆2001年暂居美国,并选修宗教学课程。
◆2009年考取斯里兰卡佛教研究学士学位。
◆现任槟城宝誉堂信托。
◆马佛学院校友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