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宗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姜联招《佛教文摘》主编:憨实扮演佛法红娘

$
0
0
《佛教文摘》迈入150期,身为主编有何感受?试分享《佛教文摘》的定位。 我在《佛教文摘》第150期的编言中说,“壹伍零”只是此杂志生命里的一个驿站牌号,往前走会不断有递增的站牌号码,我恰是此驿站的快乐小执事,如鲁如愚地坚守岗位,如此而已。 《佛教文摘》被视为马来西亚本土创刊最长寿的佛教期刊,与竺摩长老由澳门携来的《无尽灯》季刊共同撑开大马佛教文字弘扬的一片天,对早期有意通过阅读认识佛法的佛教徒而言为最佳选择。所以,编辑宗旨从创刊迄今不曾改变,即“网罗锦绣文章,筑成护法长城!” 为广大读者引进铿锵鸿文,提高大家的闻慧,我们用心精选与精编了近百期的专辑,专题报导了与佛教相关的课题,让信众投以关注,及有更深切的思考空间。 第150期的《佛教文摘》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举办什么活动来庆祝150期吗? 《佛教文摘》创刊150期的庆典,定名为“缘‧150”,是我们珍惜编者、作者、读者的三方因缘和合的表示。当中的主要活动是在槟城举行的“当文字与乔达摩相遇”座谈会与庆典仪式;前者有名作者傅承得与许友彬助阵,后者有佛教文摘社社长继程法师推介其新书《照见心头》,还有介绍《佛教文摘》成长历程的时光隧道设计与书展,表扬长青读者、幸运抽奖等。 本期(150),我们推出“为居士说居士法” 专题,开宗明义是站在在家人角度谈学佛的问题,立意明确,由印顺导师谆谆道来,为在家学佛勾勒出一条明路,加上附录的延伸思考,对读者而言,绝对是新年恩物。 接下来的内容会有所调整与改革吗?会添加什么新的内容? 《佛教文摘》真正的变革,则是庆典之后的151期。 只要编务会议正式核准,《佛教文摘》新一轮革新号就会于第151期后与读者见面。从版本、封面至内页设计都会有所变化,至于内容,我们将会回视具有本土特色的某个佛教领域加以重点发扬,也藉祖师大德的智慧重新审视现代佛教徒的心灵需要,作出相应的温馨提示,与此同时还会推出多个新栏目。 总之,求变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也让各方看到《佛教文摘》于“缘‧150”后寻求华丽转身,求好之心,期待诸君的入探与回馈。 当前的平面媒体,尤其是杂志面对很大压力,《佛教文摘》如何面对挑战?有何策略加强销售量,以及扩大发行? 与时俱进是万物滋长的必备条件,《佛教文摘》最弱的一环是在销售推广部份。曾短暂尝试通过书局推广不果后,我们即保持初创时的直接招徕订户方式,一直维持至今,但长期订户减少的压力是存在的。 我们希望151的革新版可以为《佛教文摘》在扩展读者群方面打开一个新局面,虽然这是另一个压力点,但我们希望大众可以在书局中看到她的身影。 世上一切都有其时空因缘,如何使《佛教文摘》在现时的时空既能保持佛教或佛法内涵,又能与时代脉搏衔接?如何展现多元与包容的特质? 其实,我们希望与更多读者作亲密接触,但如何不忘失佛法传递之任务,又能随顺新潮流,是我们拿捏的难点。 “质直”一直是《佛教文摘》的本色,即憨实地扮演佛法红娘,为汉传佛教两千年的慧解之灯在僧信之间传递克尽已责。今天,我们为佛教杂志上彩,为佛教文章润色,正是为佛教徒的学习增添乐趣而努力。 对未来的《佛教文摘》有什么期许? 我们期望更多人看到我们的用心,并给予支持。 姜联招简历 ◆玉壶文化中心社长兼《玉壶佛教少年儿童丛刊》主编◆《佛教文摘》主编◆马佛青总会《苏曼迦罗奖》得奖人 沈明信《普门》主编:具人文气质的佛教杂志 《普门》迈入第15周年,身为主编的你有何感受? 《普门》15年了,而我担任主编也已12年了,这是一段不短的时间。我过去是报馆新闻记者出身,完全没有办杂志的经验。回想第一天上班,两名同事还不知道我是候任主编,问我来做什么?当时很多人事的部份未定,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普门》“玩”了一个半月,就接了主编的位子,而且与前任主编的交接工作只有短短的半天。 面对完全陌生环境 接了主编之后,我只记得每天上班最怕电话响,因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回应。当时公司只有一位采访编辑和美术编辑,市场部经理是义工,市场部的两名年轻同事正好要离职,我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没有人教我,也没有人和我分享办杂志的理念。接手《普门》时,刚好是马来西亚佛教杂志的高峰期,《福报》、《慈悲》在市场上大放异彩,而《普门》和它们的距离好远。 当时很多人叫我向这两本杂志看齐,但一名刚入行的小伙子能做什么?每一次经过书店或佛教文物店,我都会去数架上的《普门》还剩下多少本,其他的杂志还剩下多少,来鉴定《普门》受不受欢迎。 一直到今天,我到书店,还是会习惯性地会到杂志区数《普门》。这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总算是挺过来了,很感谢佛光山一直在支持我、包容我,改变了我的专业,也改编了我的人生。 试与读者分享《普门》的定位,《普门》与一般佛教杂志的不同点在哪? 《普门》于1979年10月在台湾创刊,2000年正式落户马来西亚,最初的口号是“一本佛学的、生活的、文学的、艺术的”杂志。后来,我们在72期改为小开本时,把口号定为“人生的智慧,生命的感动”,一直到今年15周年,定位为“传递幸福”,意为看《普门》很幸福。 《普门》是一本佛学结合人文的杂志,它不只有佛教内容,也谈文学、电影、艺术、心灵谘商,后期更加入企业管理与时事评论。我常常对人介绍《普门》时会说“这是一本佛教人文杂志”,而“人文”这一块,正是普门有异于其他佛教杂志的地方。 希望丰富人文内容 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创办《普门》,为其定位为“普门大开,有缘的人就能进来”。在大马,人文杂志可以说很少,我们希望有丰富的人文内容,各个领域的爱好者都来读《普门》,就有机会接触这一本杂志,乃至人间佛教。 此外,星云大师弘扬人间佛教是非常活泼的,他认为透过善美的文化、艺术,可以提升个人及社会的气质,这也是人间佛教的一种。所以,在《普门》你可以看到的,不只是佛教的文章,还有许多对文化、对艺术、对历史古迹、对山林保育、对社会大事的关怀。 我们曾辟有一个专栏,叫〈原乡人〉,介绍砂拉越的原住民,从热带雨林里的婚葬习俗,一直到原住民的生活困境,总共连载了一年半,这在一般的佛教杂志是不可能的。 我想,我们希望《普门》的读者不只是关心念佛、坐禅、参加法会,而应对21世纪,还得具备完整的世界观、审美观、人文观,这才是现代的佛教徒。 当前的平面媒体,尤其是杂志面对很大压力,《普门》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有何策略加强销售量和扩大发行? 许多行内的朋友说,佛教杂志正走入冬天期,确实,马来西亚佛教杂志在高峰期总共有10本之多,如今只有《慈悲》、《佛教文摘》两本季刊和《普门》在继续奋斗。 杂志的角色,都被报章的副刊取代了,要突围不容易。更何况,在阅读率普遍低落的今天,佛教杂志又属于冷门类,读者的流失量是非常惊人的,我们都在苦撑着。 有两大工作方针 15周年的《普门》,有两大工作方针。第一,要提供更多独特性的原创内容来吸引读者。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很多资讯只要上网谷歌一下就有了,要及时、大篇幅的报导,看报章就有了。哪为什么读者还要去看杂志? 为此,杂志就是要提供更多原创性、高水平的内容,来吸引读者阅读。我在报章上看不到的,我在网络上找不到,可是在你的杂志可以看得到,杂志才有生存之路。任何一家杂志社愿意对内容、培养编写人才做大规模的投资,这本杂志就可以胜出,这是不用置疑的。 《普门》的人力、财力资源并不多,我们可以做的是靠创意取胜,尤其在策划专题方面。 相信,《普门》的读者接下来会有很多惊喜。 第二点,就是靠大量的活动和读者互动。 大概杂志己经不赚钱了,还要去办不赚钱的活动,很少人愿意这样做。可是做为贴近读者生活的媒体就是需要打响品牌、让读者通过活动更认识这一本杂志。过去《普门》在一块比较弱,如今我们已经磨拳擦掌要积极走入人群。 对未来的《普门》有什么期许? 面对佛教杂志的冬天期,我不能否认自己常有一丝的茫然,就像又回到12年前的第一天上班,面对陌生的办公室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但这世间纵有再难的路,我们看到佛陀走过来了,祖师大德走过来了,我们眼前的一些艰苦根本算不了什么。 只要多一份佛教杂志,大马的读者就多一个健康的阅读选择,也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来认识佛教,就这两点,我们能不坚持下去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8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