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恕权有一首歌名《迥》,里内歌词“有一些声音在我的胸怀/峰回路转如此纠缠/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李寿全当年唱的《张三如歌》也是如此,对于自身年少时的流浪情怀影响至深。
因缘不可思议,那个宁静的午后,这把魂萦多年的声音就在耳边,李寿全就在眼前……
约好李寿全在时代广场的酒店访问。他很准时,穿着一件T恤,随意自在。
我们在酒店选了安静的角落进行访问,彼此靠得很近。感觉自己很幸福,能近距离聆听音乐大师李寿全分享其音乐创作与菩提之路……首先询及李寿全的学佛因缘。
李寿全开诚布公表示自己不属于虔诚的教徒,但从小生长在台湾的他,接触佛教与道教,以及对宗教能流传千年,必有其殊胜之处。由于年轻时创作摇滚音乐,叛逆的心理对宗教较拒抗。
为慈济写校歌
1991年慈济找上他创作慈济大学校歌,对他而言是个挑战,因学生一般上对校歌都觉无趣,因此他想写一首让学生喜欢唱有印象的校歌,那是他为慈济写的第一首歌,也因此结下他与慈济的因缘。
1999年,慈济证严法师邀李寿全到大爱电视台工作,他想尝试新的领域,因此在大爱全职工作了两年,在研发室策划节目。后离开大爱,因不适应媒体流水帐的工作程序,不过对工作环境感觉蛮好,借此因缘也让他了解佛教与慈济文化。李寿全虽已离开大爱,他仍继续为慈济写歌,那已是一份无法切割的因缘。
从摇滚至佛曲
从摇滚创作至佛曲创作,两者如何平衡?
当中可有冲突?
“我不认为有多大的改变,只是角度上不同。对我而言,音乐创作原本就具有责任感,传达正面讯息,摇滚的批判也一样具社会功能,只是音乐节奏有所调适。佛曲不能太激昂强烈,但精神面完全一样。”
佛曲采现代西洋元素
李寿全表示创作摇滚与佛曲只是风格上有所调整。慈济的佛曲他用了现代西洋元素,但不完全西化,保留中国东方音乐的特质。
李寿全常常因为灾难而写曲,例如911事件、汶川地震、印尼红溪河泛滥等,而慈济前几年的水忏,是项考验。由于佛经经文的文字一般较苦涩,因此要使信众容易理解很有难度,他选用较自然的旋律,通过音乐引起信众的共鸣。
其实李寿全目前仍在流行乐坛继续创作音乐,他先后制作了张悬与VOX玩声乐团的专辑,都在市场引起回响。
旋律动听是基本考量
创作佛教音乐需考量什么?
李寿全表示无论创作什么类型音乐,先决条件一定要动听,那是最基本的考量,旋律要容易记得与深刻。
佛教音乐的旋律基本要庄严平静,由于长期接触慈济与证严法师,较熟悉慈济歌曲的氛围。
长久沉浸在佛教圈,对佛法体验是否会加深?
李寿全谦虚表示自己对佛法的研究不是很深,只能从个人的理解上分享。
“佛教如一般宗教处理人生大事。佛教讲生命无常,而一般人总在家人或自己面对死亡才会理解人生脆弱,才去接触佛教。一般人在生活顺利时,不大会接近佛法。”
珍惜当下学习付出
由于佛教强调“无常”,因此要珍惜当下去付出。他本身虽没参与慈济志工行列,但常到慈济道场分享创作的心得。
由于音乐人的圈子对宗教较抗拒,因此没有志工身分的包袱,反使他容易与音乐圈朋友分享佛法。
唤醒对环保醒觉
李寿全创作《永远的红溪河》(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干净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孩子/一条清澈/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碧蓝的天空/留给我们的孩子一片草原绿油油),请他分享环保的看法。
“摇滚的本质是反思、反省与反醒,只是用较激烈音乐表达。关心地球人权是摇滚重要精神,所以当我进入慈济,我对社会的关心没变,只是采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创作的《永远的红溪河》,是叙述一条河流的故事并借以唤醒大家对环保的醒觉,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
李寿全其实常来大马,只是他很低调,因此很多时候媒体都不晓得。
他对国内的慈济氛围感受很不一样,跨族群、跨国界与跨越宗教。多元种族的我国丰富了他的视野。
以开放角度看待音乐
有些人认为音乐是感官的碰触,不太接受其弘扬佛法的功能,对此,李寿全有何看法?
“那他可能没有听过好的佛曲,音乐其实有很大的功能,除有疗伤功能,更能传达正面讯息与激励作用。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感情在里内,需求不一样。”
李寿全表示应以开放的角度看待音乐,任何方式都是工具,重点看我们如何去运用与善用。
针对早前艺人吸毒与自杀,有何感想?
李寿全表示现今社会每个人都会有压力,但不应合理化自身的行为,但媒体也不应将过多道德光环加诸在艺人身上,因他们也是普通人,要去体谅虽是公众人物也是凡人。他补充娱乐圈本身有固有的游戏规划,做艺人是自身的选择,应学习如何面对与纾解压力。
关于好莱坞艺人罗宾威廉斯的自杀,他表示同情,因对方患上情绪病。他分享演艺生涯得失心很重,不易处理。
永像第一次踏进录音室
回顾三十多年的音创作,李寿全有何体会?
李寿全表示无怨无悔,因为本身喜欢音乐,这份天赋是老天赐给他的礼物。
由于艺人的身分让他有机会听到更多别人的精彩故事,可从别人身上学习。他很感恩能拥有音乐创作人的身分,丰富了他的生命。
“生命无法重来,我们应当好好享用与处理当下的过程。”
未来可有什么计划?
李寿全坦承目前环境创作音乐不理想,受网络冲击,艺人或会赚钱(演唱),但创作人不易,但他会继续一直创作音乐,享受创作过程。
“我虽创作音乐已三十多年,但每次踏进录音室,都好像第一次踏进一样,充满着热情。录音室的冷气、机器的热度,那种独有的味道,让生命充满活力与热诚。”
此刻分享的李寿全,脸上充满无比的喜悦,好一个对音乐永远热爱与永远不变的李寿全。
后记
李寿全很低调。
日前出席VOX玩声乐团的演出,他只在观众背后默默观看。
他不出场领受掌声,不上台谢幕。然后,静静一个人站在出口的某角落,目送观众离开。
他仿佛只享受付出的过程,得与失已不再重要。
那个身影,淡泊,像一首歌,一首孤独但丰盛的歌。
有位对摇滚“偏执”的朋友在面子书留言:剃了胡子,不再摇滚的李寿全还是李寿全吗?
我想,李寿全还是李寿全,无论是摇滚或佛曲,初心一样:关怀社会与关心众生。
李寿全简介
◆1955年4月29日出生于台湾瑞芳
◆台湾著名音乐人,是校园民歌推动者,也是音乐制作人。
◆1980年制作李建复的《龙的传人》,同年制作王海玲的专辑《偈》和包美圣专辑《樵歌》。
◆1987年,李寿全制作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1991年为慈济慈济大学创作校歌,因此结下与与慈济的因缘。
过后为慈济写了无数的佛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