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让我们在这里一起关心这个群体,也向辛勤服侍他们的义工表示敬意。
从旧巴生路旁转左而上,到T型路口转右爬一小段路,就是基怀的磐石社区中心。四周很宁静,然而一种变动正从这静处延伸出去……有些特殊家庭:丈夫染爱滋病去世,妻子要扛起养家责任,孩子即使满腹疑问,也得学习当家,大的照顾小的。然而,基怀的布秀玲姐妹能分享一个个这类的恩典故事———她们走过流泪谷,走的路慢慢变宽。
聚会分享各自痛苦
身材高大的布秀玲,声音很轻很柔。她于2004年加入基怀。当时,基怀成立首个协助患爱滋妈妈的支援小组,她负责关顾大约10名妇女,年龄由20几岁至60岁不等。她们每周都聚会,分享各自的挣扎与痛苦。布秀玲陪伴她们,听到很多故事。
“除了受爱滋影响的母亲,我们也连带服侍她们的孩子。妈妈们聚会的同时也同步为孩子安排节目。她们都感到蒙福,也能接触其他相同境遇者。我们看着她们的孩子长大,从幼儿成为今天的少年。”一些妈妈在小组得鼓励,进而坚固,会邀其他人加入。
秀玲说,经过多年的服侍,爱滋家庭的境况改善不少。她在支援小组与妈妈们分享不同的课题,教导她们基本的穿着,梳理头发,保养身体免过瘦,换掉破旧衣服。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以便她们能积极地面对每一天和工作,避免掉入情绪低落的泥沼,不能自拔。
用心聆听心声
有位妈妈,丈夫去世,留下4个孩子,有些还念小学,后来发现自己也受感染,原来丈夫瞒着她进行高风险活动,她感到受骗,却无法与他对质,心中的苦与怒无处诉。
有的妈妈教育程度不高,更感无依无靠,染病还受亲人歧视,甚至登报正式断绝关系也曾发生。顷刻失去父亲,如今母亲又备受煎熬,以泪洗脸,孩子幼小的心灵有什么感受?
“我们与她们做朋友,用心聆听她们的心声,给予安慰与鼓励,也协助她们清理混乱的思绪。一些妈妈需要物质和经济,我们就提供。”
她某次探访一个病了的母亲,有4个孩子。
进入屋子里,不难看出需要。“走入厨房,没有冰箱,橱柜连食盐都找不到,开着的落地风扇没有盖子,年幼孩子在地上爬。我们就按各项的需要去帮助他们。”
营会改变了亲子关系
布秀玲表示,每逢假期,基怀就为爱滋家庭办营会。他们会办半日和一日营,长的话则四天三夜,视可用资金而定。一连3天的营会有较长的时间,能更深入地服侍这些家庭。平时为生活打拼的单亲妈妈可以喘气,难得3天不用看孩子;而孩子也有安排节目,乐在其中。他们也安排母亲与孩子有互动的时光。她们与孩子分享对爸爸去世的感受,彼此说出心中话,解开心中的结。孩子长期在心中的谜团也获解答,明白为何母亲一直都在服药,且要忍受一些副作用如:呕吐与晕眩,但为了控制病情,她们必须服药。
分享、聆听、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将两方带到彼此饶恕。这往往是情绪激动的一刻,母亲与孩子相拥而哭,让泪水将心中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抒发出来。在过去的年日,母亲忙着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需要。孩子问妈妈,往往招来母亲的“别问!”或“要看顾弟妹!”
有位母亲有3个孩子,大儿子是愤怒少年,因为母亲过去老是对他说:“你一定要照顾妹妹!”他心中的问题无法解答,觉得很不公平,就常以刻薄的话指责两个妹妹吼。透过安排的活动引导母亲与孩子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他开始有不同的角度。当中母亲与孩子也有游戏时间,帮助他们放下紧张情绪,拉近距离。
推动正确的爱滋讯息
一些母亲孩子很多,就全时间在家照顾儿女,领取福利部和教会的援助。
一些母亲有创业精神,就做小生意,或拿一些工回家做,如:制卡片、将产品装塑袋,虽然做一件只收几分钱,但积少成多。
有位母亲有7个孩子,且儿子众多,最小的才几岁,又住在治安高风险地带,颇令她担心。后来她从某亲戚得到一辆破旧货车,就在学校前卖零食,后来又拿一些手工艺来做。
几年后存够钱就买一部二手货车,也去考车牌,靠双手养大一家大小。她目前也在医院当义工,鼓励其他失意的妇女。很难想象,逆境打她不到,反而把她磨炼成钢!
提到一些父母双亡的爱滋孤儿,她说他们的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大,他们需要大人为榜样,也渴望有哥哥姐姐。多年来,节庆期间总会有教会团体访儿童之家和孤儿院,但往往都是“一次收工”。他们更需要的是有夫妇愿意作领养父母(foster parents),定期来探访。
布秀玲说,程度不一的歧视依然存在。基怀目前在做的是发放信息。这里也有关于爱滋病的小册,对孩童来说未免深奥难懂。她必须画一些简图,一步一步地解释给小朋友。
有鉴于此,基怀于201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我的血里有条蛇》的童书,也有淡米尔文版,去学校、幼儿园及一些公众场所免费派发,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
“他们需要别人接纳,有朋友愿意跟他们玩。其实爱滋不会透过接触和唾液传染,病毒是在血液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