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宗教
Viewing all 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从如洁法师讲附佛外道谈起

$
0
0
日前由马佛青沙州联委会主办的“正信佛教VS附佛外道”座谈会分别邀请佛青总会宗教顾问如洁法师与佛光山新马总住持觉诚法师,莅临沙巴各地主持6场座谈会。此举是为弘扬正信佛法,以让民众了解何谓“正信佛法”及“附佛外道”。 如洁法师在斗湖佛教会的座谈会指出“在佛世的六师外道,也有很深禅定和神通”。这里的“外道”是指佛经把在佛教以外所立的宗教道门称为外道。所以“外道”一词就是佛经本身常用的名相,是佛教用来和他教作区别的用词。因此一个人“有很深禅定和神通”,并不等于是佛教的宗教体验,因为外道也一样有很深禅定和神通。但比较麻烦的是“附佛外道”,因为他们经常标榜自己是佛教,而且还声称自己是正信的佛教,实际上却是一种“相似佛法”。因此法师才会出来做澄清的工作。事实上,佛教对于其他宗教或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还是包容的,只要知道彼此是不同的就可以,毕竟人民都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但佛教本身也有澄清的权利。“附佛外道”其实是一种新兴宗教,经常打著宣扬佛教的旗帜,但却做出非正信佛法之事,以迷惑一般信徒。 寻求身分认同 如洁法师说:附佛外道的其中一个特质就是要“寻求身分认同”!换言之,就是经常和佛菩萨扯上关系。像清海所提倡的“观音法门”,当年就有误导之嫌。而弥勒皇教陈金龙就自居观音菩萨弟子,而且还认为自己是肉身弥勒。而默许信徒相信卢台长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心灵法门也是。因此,马来西亚各主要佛教团体才会联合发表文告,以正视听。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联合发表文告的佛教组织名单,会发现其实是已经涵盖了南传、藏传、汉传三大系统的传承。换言之,在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道场都对心灵法门的创始人卢台长表示了不认同的意见! 于是让人感到好奇的是,心灵法门的卢军宏先生到底是曾经依止过那位佛教高僧或居士大德学习佛法呢?简单来说,请问卢台长师承自何方神圣?因此,如洁法师才说附佛外道另一个的特质是:“认亲认戚”。这又比前面的“寻求身份认同” 更进一步了。是以,卢先生对于师承的问题大概就会诉诸神秘经验,那就是他可能会说自己是直接从佛菩萨那里得到教法。 而这样的“认亲认戚”当然是最高明的。 也难怪会有一些出家人和信众受影响。 标榜神迹与自抬身价 附佛外道另一个特质就是“标榜神迹”。这是很自然的发展,都已经是菩萨亲自教导的弟子,当然要“大显神通”,广度众生!但是在谈到所谓神通显化,心灵法门在沙巴报章刊登的广告声明中,竟然把卢台长的神通能力和一代高僧宣化上人相提并论,不免有抬高自己身价之嫌。 不过既然提及了宣化上人,在这里不妨以宣化的开示做一些回应。心灵法门认为他们所提倡的“小房子”是类似《白衣大士神咒》的操作方法。但宣化上人又如何看待此咒呢? “信众:我上次在金山寺求菩萨医我的病,现在病好了,我印了300本白衣大士神咒来结缘,也准备纸钱来烧。 宣化上人:佛教不烧纸钱,也不念白衣大士神咒。(于是信众又带回去了)。”(引自《金刚棒喝》(901-920))你有神通,宣化上人也有神通,请问我们要以谁的话作准呢?以一个归依佛法僧三宝的正信佛教徒之立场而言,当然是以师父为准,而且还是披上袈裟的出家师父!因此,那些跟随卢台长学习的出家人也请尽早回到僧团,以免将来成佛之路太长! (关于马航370失联事件,竟然是卢台长在马来西亚的大型活动结束还没几天就发生,而他并没有预先透露少许讯息,很让我感到意外!著名的南怀瑾先生早就说过:“我告诉你,特异功能、神通,人家问我真的、假的?我说小事情包你灵,大事情是保险你不灵,就这么一个东西,我从小玩起的啊。”引自《谈神通与特异功能》)

《神通感应与佛法》有感

$
0
0
出席斗湖佛教会的讲座会,个人觉得谭师兄的讲演内容很有启发性,值得分享。谭文信师兄开始就指出整个社会弥漫强调神通感应的现象,人们总是一听说某人有神通,是佛菩萨的化身,就奉若神明,崇拜不已。谭师兄告诉我们,感应不等于神通,而一般人所认为的神迹也不属于神通。因为感应是偶然发生的,不像神通的作用是自主和可以重复的。而神通是修炼出来的技术,不像神迹只来自所谓绝对的神力,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东西。 虽然是有神通这种超自然能力的现象。但神通是有限的,始终不敌业力,这是佛教界的共识。谭文信也举了几个活生生例子来证明神通不敌业力。 神通正确用途为善巧度众 他也认为神通的正确用途是为了更方便善巧地度化众生,而不是用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与世间欲望而已。换言之,如果卖弄神通者只是填补了人们的贪嗔痴,以及增加自己的傲慢心,那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是聚众敛财,有的还闹出绯闻,更是不足取法。 主讲人谭文信最后语重心长的希望想修神通者,多注重佛法的戒律与善行,先成为一个老实善良的人,这样将来就不会利用神通来牟取个人的名闻利养。也要重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因为有智慧,就不致被人威胁利诱而成为别人作恶的工具;而由于有慈悲心,只有当有必要、对众生有真正的帮助时,才会现神通,所以不会有炫耀神奇的过失。

神通感应与佛法

$
0
0
去年的12月6日我在斗湖佛教会讲“神通感应与佛法”和大家分享了神通感应的经验与佛法的分析。后来有位听众写了一篇听后感交给我,我根据对方的文章,再增添对于卢台长事件最新的观感而写成此文。 我在当晚的讲演一开始就指出,整个华人社会弥漫强调神通感应的现象,人们总是一听说某人有神通,是佛菩萨的化身,就奉若神明,崇拜不已。其实这也是华社丧失儒家精神之后的悲哀,因为就连从前写给小孩子看的《弟子规》也清楚告诉大家:“邪僻事绝勿问”。 不过既然大家还是感到好奇,我不妨也做点理性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其实一般人所谓的感应并不等于是神通,因为感应是偶然发生的。而一般人所认为的神迹也不属于神通的范畴,因为神迹只来自所谓绝对的神力,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东西。而神通的作用是自主和可以重复的,因为神通是修炼出来的技术,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神通是有限公司 虽然是有神通这种超自然能力的现象,而且也有可能修炼成功。但神通还是有限的,始终还是不敌业力,这是佛教界的共识。在1959年,达赖喇嘛为了阻止中共军队进入西藏,曾经召集许多法王、喇嘛修殊胜密法,但业报现前的时候,神通广大的喇嘛们最终也要被迫流亡印度。另在马航370班机出事前,曾有能和观音菩萨通灵的卢台长在我国搞了个万人大会为信众指点迷津。 但不知他是否预知马航370班机将出事,以及能及时阻止悲剧发生呢?答案恐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修神通的基础是,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清净的心灵。在1990年代,当时的气功大师严新在美国万佛城及金山寺各做一场讲座。当严新演讲时,有人感觉严新发出了极强的气,而全身不断的摇动,或情不自禁的摆手;据知当时有修行的法师都如如不动。而上述道场的宗教领袖宣化上人,在汉传佛教界是被公认有神通力量可以帮人治病的,足见有道高僧的心灵清净,能够不为任何境界所摆布,为了圆满定慧的功德,他们也必然会批判任何通灵现象,尤其是宣化上人对于滥用神通现象的批评更是不遗余力! 神通的正确用途 我认为神通的正确用途是为了更方便善巧地度化众生,而不是用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与世间欲望而已。换言之,如果卖弄神通者只是填补了人们的贪嗔痴,以及增加自己的傲慢心,如在台上居高临下,一副指点江山的模样,那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是聚众敛财,有的还曾像花和尚鲁智深那样的闹出绯闻,更是不足取法。 我希望想修神通者,多注重佛法的戒律与善行,先成为一个老实善良的人,这样将来就不会利用神通来牟取个人的名闻利养。而由于老实善良,就会有真实的慈悲心,只有当有必要、对众生有真正的帮助时,才会偶现神通,这样就不会有炫耀能力,以赢取世人崇拜的过失。 其实这样也才符合孔子在论语中的教导:“子不语怪力乱神”! 佛教界必须有的省思 至于佛教界要如何面对附佛外道的问题,我觉得大家不妨先反思以下问题:一般信徒其实是喜欢感应神通的,不然一些法师的感应见证就不会那么受欢迎!而藏密的魅力更不用说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批判附佛外道,却对可能不如法的教内现象轻轻放过,是否厚此薄彼? 如果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那些被我们认为可能有神通感应的法师是否应该要对卢台长事件大力表态,亦即认为后者非正信呢?因为他们说话看去比较有力!但如此一来,其他僧众不就等于或被认为没有特异功能了吗? 是以有神通感应的僧众是否可以经常表演,以让人对佛教起信,而不理会可能会带来的副作用(如不小心制造了偶像崇拜),请佛教界各位大德深思! 另外,对于有法师呼吁政府要关注附佛外道来我国传教的做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我们的教主就是王族出身,当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成就佛道后,就马不停蹄弘法利生,经常会和各种外道辩论真理,却从未动用政治力量去打压他教信徒。这种与外道和平共处的精神应该延续下去!(当然如果有“确实证据”证明对方可能涉嫌敛财或影响社会安宁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但也不是要政府关注,而是通过媒体揭发或向警方报案才对)

由老有所为到兴起发光

$
0
0
生命主所造年岁主所赐 上主以恩赐为岁月冠冕 生命道路上做盐又做光 若年过七十乃属主恩典 (副歌) 花红岁月莫虚度岂可空手见主面 忠心老迦勒八五尚请缨 我们也要当大使命精兵 岗位按才干前线或后方 天国耆英兴起发光 将要来临的第3届大会的主题———天国耆英兴起发光》,将贯彻华福由关怀与提升长者的元素,让长者能由“老有所为”到“兴起发光”。 世界华福联络中心,一个全球性的华人福音联络机构,上世纪1974年成立以来,以向全世界华人广传福音为宗旨。华福不分宗派,得到各宗派组织的支持。鉴于人口老化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课题以来,华福也配搭趋势,重视长者事工,先后在2004、2008年,在吉隆坡、泰国芭提雅举办世界华人基督徒长者大会,世界各地热烈响应,成果鼓舞。 撰写主题曲传扬大会精神 华福长者事工,旨在激励年长肢体成为一股新的能力资源,而不是成为负面的负担,因此强调长者“老有所为发光发热”。每届长者大会的主题,也配合宗旨而订立,并撰写主题曲,传扬大会的精神。 首届大会主题《人生下半场活得更精彩》,第2届主题《夕阳无限好彩霞满天照》都有优美词曲,颂赞主恩。将要来临的第3届大会的主题,《天国耆英兴起发光》,激励意识较为显现,贯彻了华福由关怀、提升并激励长者的元素,由“老有所为”到“兴起发光”。而筹划节目内容,也注重激励的课题。 在去年年中的一次筹委会中,突然有感于圣灵,写下本届主题曲的词,经商议后请马圣音乐导师叶德宗博士谱旋律,叶博士也先后修写几次,才产生本届主题曲。 本届的主题歌词乃贯彻上两届主题中心意识,感谢主给我辈有幸在下半场,过得精彩;又在夕阳霞光下,得享花红岁月。为回馈主恩,年过70的同辈,不可虚度晚年,因此强调:“花红岁月莫虚度,岂可空手见主面?”。 更以忠心老迦勒,85岁高龄尚请缨上阵击退敌人,做我辈榜样。主将按才干,分配岗位,在大使命中做精兵。 中马基督教圣乐促进会联合诗班,将在开幕礼时献唱主题曲,大会期间歌声会继续飘扬会场;过后,希望主题曲将继续留在我们心中,作温馨提醒,激励我们奉献心志:“在花红岁月,仍能兴起发光!”

认识睡眠

$
0
0
在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睡眠上,也有不少人面对着各种与睡眠有关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睡眠对我们很重要。但许多人对睡眠这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却不甚了解,使睡眠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睡眠在科学上还是一门相当新的学问。直至近来,科学家才对它产生较大兴趣。 人体的生理钟 在现代对睡眠的研究当中,其中最有趣的是对节律的认识。这显示出人体构造的奇妙与造物主的伟大智慧。 在我们的丘脑下部,有一群叫做SCN的细胞,是我们身体的节律中心。它是调节人体的生理钟,决定着我们入眠和醒来的时间。现代科学的研究显示,一般正常的情况,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闹钟,脑的节律中心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将我们唤醒。 一些人可能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睡眠时间需要更动,身体节律就可以以每天一至一个半小时的速度,来作出调整。例如从吉隆坡飞到时间相差12小时的纽约,起初的几天,晚上会难入眠,而白天又会打瞌睡。要在一个多星期后,身体的节律才会重新稳定。因此,经常在不同时区飞行的人,或轮班当值的工人,身体就必须时常调整睡眠时间。 要睡得好,我们就要尊重身体节律的操作。例如有个晚上,我们追看连续剧到半夜3、4点,比正常就寝时间迟了3小时,尽管在第二晚及第三晚,依照惯例的时间睡觉,反而感到难入眠,因为身体的节律已经被调了。如果我们长期睡眠不定时,节律功能将会受影响,就会影响我们睡眠的健康了。 要维持身体的节律,起身时间,比睡觉时间的固定,更为重要。另外如睡房的光线、音量和温度;临睡前的身心理状况,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睡得更好? 因此每天要睡得好,首先就要遵守固定的睡眠时间,这样,身体的生理钟才不至于被捣乱。每个人需要有充足的睡眠,但并不是说睡得越多越好。一般来说,只要日间不会感到过份疲倦,就表示睡眠已经足够了。如果必须延迟入眠的时间,如到欧洲旅游,就尽可能遵照已经习惯的家里睡眠时间。而从欧洲旅游回来,身体肯定需要好几天时间重新建立新的节律,那几天难入眠,是很正常的。虽然入眠的时间较迟,起床的时间仍然应该保持固定,因为我们的生理钟是根据睡醒的时间而定的。 晚餐过后喝刺激性的饮料,如可口可乐、咖啡、浓茶;临睡前观赏太过刺激性的影片或小说、或思考太困难的问题;午睡的时间太迟;临睡前饮太多的水、酒精,或服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我们需要半夜起身小便,都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节律而影响睡眠。下午6点做运动,可使晚上睡得更甜。但是如果在晚上11点临睡前才做剧烈的运动,就可能引起失眠了。 另外,约三分之一的长期失眠,是因为对失眠产生恐惧感而出现的。因为害怕失眠,结果可能就因此真的失眠了。如果难以入眠,就不要勉强自己,起身做一些轻松的活动,直到疲倦了,再尝试睡觉。要记得,偶然的失眠并不会伤害身体。 第三届世界华人基督教长者大会 日期:3月10日至3月14日 地点:吉隆坡成功时代广场(Berjaya Times Square Hotel) 联络:詹裕丰(603-77844212) 网址:http://www.cccowestmy.org

姜联招《佛教文摘》主编:憨实扮演佛法红娘

$
0
0
《佛教文摘》迈入150期,身为主编有何感受?试分享《佛教文摘》的定位。 我在《佛教文摘》第150期的编言中说,“壹伍零”只是此杂志生命里的一个驿站牌号,往前走会不断有递增的站牌号码,我恰是此驿站的快乐小执事,如鲁如愚地坚守岗位,如此而已。 《佛教文摘》被视为马来西亚本土创刊最长寿的佛教期刊,与竺摩长老由澳门携来的《无尽灯》季刊共同撑开大马佛教文字弘扬的一片天,对早期有意通过阅读认识佛法的佛教徒而言为最佳选择。所以,编辑宗旨从创刊迄今不曾改变,即“网罗锦绣文章,筑成护法长城!” 为广大读者引进铿锵鸿文,提高大家的闻慧,我们用心精选与精编了近百期的专辑,专题报导了与佛教相关的课题,让信众投以关注,及有更深切的思考空间。 第150期的《佛教文摘》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举办什么活动来庆祝150期吗? 《佛教文摘》创刊150期的庆典,定名为“缘‧150”,是我们珍惜编者、作者、读者的三方因缘和合的表示。当中的主要活动是在槟城举行的“当文字与乔达摩相遇”座谈会与庆典仪式;前者有名作者傅承得与许友彬助阵,后者有佛教文摘社社长继程法师推介其新书《照见心头》,还有介绍《佛教文摘》成长历程的时光隧道设计与书展,表扬长青读者、幸运抽奖等。 本期(150),我们推出“为居士说居士法” 专题,开宗明义是站在在家人角度谈学佛的问题,立意明确,由印顺导师谆谆道来,为在家学佛勾勒出一条明路,加上附录的延伸思考,对读者而言,绝对是新年恩物。 接下来的内容会有所调整与改革吗?会添加什么新的内容? 《佛教文摘》真正的变革,则是庆典之后的151期。 只要编务会议正式核准,《佛教文摘》新一轮革新号就会于第151期后与读者见面。从版本、封面至内页设计都会有所变化,至于内容,我们将会回视具有本土特色的某个佛教领域加以重点发扬,也藉祖师大德的智慧重新审视现代佛教徒的心灵需要,作出相应的温馨提示,与此同时还会推出多个新栏目。 总之,求变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也让各方看到《佛教文摘》于“缘‧150”后寻求华丽转身,求好之心,期待诸君的入探与回馈。 当前的平面媒体,尤其是杂志面对很大压力,《佛教文摘》如何面对挑战?有何策略加强销售量,以及扩大发行? 与时俱进是万物滋长的必备条件,《佛教文摘》最弱的一环是在销售推广部份。曾短暂尝试通过书局推广不果后,我们即保持初创时的直接招徕订户方式,一直维持至今,但长期订户减少的压力是存在的。 我们希望151的革新版可以为《佛教文摘》在扩展读者群方面打开一个新局面,虽然这是另一个压力点,但我们希望大众可以在书局中看到她的身影。 世上一切都有其时空因缘,如何使《佛教文摘》在现时的时空既能保持佛教或佛法内涵,又能与时代脉搏衔接?如何展现多元与包容的特质? 其实,我们希望与更多读者作亲密接触,但如何不忘失佛法传递之任务,又能随顺新潮流,是我们拿捏的难点。 “质直”一直是《佛教文摘》的本色,即憨实地扮演佛法红娘,为汉传佛教两千年的慧解之灯在僧信之间传递克尽已责。今天,我们为佛教杂志上彩,为佛教文章润色,正是为佛教徒的学习增添乐趣而努力。 对未来的《佛教文摘》有什么期许? 我们期望更多人看到我们的用心,并给予支持。 姜联招简历 ◆玉壶文化中心社长兼《玉壶佛教少年儿童丛刊》主编◆《佛教文摘》主编◆马佛青总会《苏曼迦罗奖》得奖人 沈明信《普门》主编:具人文气质的佛教杂志 《普门》迈入第15周年,身为主编的你有何感受? 《普门》15年了,而我担任主编也已12年了,这是一段不短的时间。我过去是报馆新闻记者出身,完全没有办杂志的经验。回想第一天上班,两名同事还不知道我是候任主编,问我来做什么?当时很多人事的部份未定,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普门》“玩”了一个半月,就接了主编的位子,而且与前任主编的交接工作只有短短的半天。 面对完全陌生环境 接了主编之后,我只记得每天上班最怕电话响,因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回应。当时公司只有一位采访编辑和美术编辑,市场部经理是义工,市场部的两名年轻同事正好要离职,我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没有人教我,也没有人和我分享办杂志的理念。接手《普门》时,刚好是马来西亚佛教杂志的高峰期,《福报》、《慈悲》在市场上大放异彩,而《普门》和它们的距离好远。 当时很多人叫我向这两本杂志看齐,但一名刚入行的小伙子能做什么?每一次经过书店或佛教文物店,我都会去数架上的《普门》还剩下多少本,其他的杂志还剩下多少,来鉴定《普门》受不受欢迎。 一直到今天,我到书店,还是会习惯性地会到杂志区数《普门》。这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总算是挺过来了,很感谢佛光山一直在支持我、包容我,改变了我的专业,也改编了我的人生。 试与读者分享《普门》的定位,《普门》与一般佛教杂志的不同点在哪? 《普门》于1979年10月在台湾创刊,2000年正式落户马来西亚,最初的口号是“一本佛学的、生活的、文学的、艺术的”杂志。后来,我们在72期改为小开本时,把口号定为“人生的智慧,生命的感动”,一直到今年15周年,定位为“传递幸福”,意为看《普门》很幸福。 《普门》是一本佛学结合人文的杂志,它不只有佛教内容,也谈文学、电影、艺术、心灵谘商,后期更加入企业管理与时事评论。我常常对人介绍《普门》时会说“这是一本佛教人文杂志”,而“人文”这一块,正是普门有异于其他佛教杂志的地方。 希望丰富人文内容 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创办《普门》,为其定位为“普门大开,有缘的人就能进来”。在大马,人文杂志可以说很少,我们希望有丰富的人文内容,各个领域的爱好者都来读《普门》,就有机会接触这一本杂志,乃至人间佛教。 此外,星云大师弘扬人间佛教是非常活泼的,他认为透过善美的文化、艺术,可以提升个人及社会的气质,这也是人间佛教的一种。所以,在《普门》你可以看到的,不只是佛教的文章,还有许多对文化、对艺术、对历史古迹、对山林保育、对社会大事的关怀。 我们曾辟有一个专栏,叫〈原乡人〉,介绍砂拉越的原住民,从热带雨林里的婚葬习俗,一直到原住民的生活困境,总共连载了一年半,这在一般的佛教杂志是不可能的。 我想,我们希望《普门》的读者不只是关心念佛、坐禅、参加法会,而应对21世纪,还得具备完整的世界观、审美观、人文观,这才是现代的佛教徒。 当前的平面媒体,尤其是杂志面对很大压力,《普门》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有何策略加强销售量和扩大发行? 许多行内的朋友说,佛教杂志正走入冬天期,确实,马来西亚佛教杂志在高峰期总共有10本之多,如今只有《慈悲》、《佛教文摘》两本季刊和《普门》在继续奋斗。 杂志的角色,都被报章的副刊取代了,要突围不容易。更何况,在阅读率普遍低落的今天,佛教杂志又属于冷门类,读者的流失量是非常惊人的,我们都在苦撑着。 有两大工作方针 15周年的《普门》,有两大工作方针。第一,要提供更多独特性的原创内容来吸引读者。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很多资讯只要上网谷歌一下就有了,要及时、大篇幅的报导,看报章就有了。哪为什么读者还要去看杂志? 为此,杂志就是要提供更多原创性、高水平的内容,来吸引读者阅读。我在报章上看不到的,我在网络上找不到,可是在你的杂志可以看得到,杂志才有生存之路。任何一家杂志社愿意对内容、培养编写人才做大规模的投资,这本杂志就可以胜出,这是不用置疑的。 《普门》的人力、财力资源并不多,我们可以做的是靠创意取胜,尤其在策划专题方面。 相信,《普门》的读者接下来会有很多惊喜。 第二点,就是靠大量的活动和读者互动。 大概杂志己经不赚钱了,还要去办不赚钱的活动,很少人愿意这样做。可是做为贴近读者生活的媒体就是需要打响品牌、让读者通过活动更认识这一本杂志。过去《普门》在一块比较弱,如今我们已经磨拳擦掌要积极走入人群。 对未来的《普门》有什么期许? 面对佛教杂志的冬天期,我不能否认自己常有一丝的茫然,就像又回到12年前的第一天上班,面对陌生的办公室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但这世间纵有再难的路,我们看到佛陀走过来了,祖师大德走过来了,我们眼前的一些艰苦根本算不了什么。 只要多一份佛教杂志,大马的读者就多一个健康的阅读选择,也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来认识佛教,就这两点,我们能不坚持下去吗?

爱,怎么保鲜?

$
0
0
情人节前夕,报章鼓励读者大胆表白“爱的宣言”。 他们提供的“爱情保鲜秘方”很有趣,罗列如下:用料:2杯陪伴,2杯仁爱,2撮温柔,2汤匙信任。加满心的爱,无限体谅,一世相伴。而且要用快乐、幽默、耐心将所有材料搅拌均匀。再以温柔与希望慢慢烘培。上桌前,洒上大量的疼惜,尊重与忠诚。 看来几乎概况了所有成分!但似乎遗漏了些什么… 决裂因缺乏沟通 幽默、温柔、耐心、信任、体谅、忠诚、尊重与疼惜之余,独独遗漏了沟通。没有沟通,何来信任?没有沟通,何来尊重、体谅与忠诚?验证在我们的生活上,以爱开始的婚姻,却往往以怨恨告终!何以如此呢?而当一对夫妻闹决裂时,面对辅导者,往往劈头第一句,就是:我们缺乏沟通! 有相当多的怨偶,起初因爱而甜蜜结合,但长期生活在一起,发觉他(她)的另一半与起初所期望的有很大的落差,比如对钱财的观念,对孩子的教导方式,对人生的终极看法,对道德的谨守等等。但他(她)们往往憋着一股怨气,又不想摊开来,开诚布公地谈谈,把问题解决,长年累月堆积的结果,积怨加深,裂痕扩大。尽管继续生活在一起,子女也长大了,爱早就腐烂了,仿佛一潭死水!这样的爱,能保鲜吗?这样的爱,还能有疼惜、尊重、体谅吗? 《哥林多前书》14章说:“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 什么是属灵的恩赐呢?就是在同一个基督信仰里,成为“新造的人”,新造的婚姻有了新的沟通,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尊重、体谅、疼惜与忠诚。“在基督的爱中同行”,把心底的怨恨挪开,那才是真正的“爱的保鲜”。

大雨之日

$
0
0
宁可住在房顶的角上,不在宽阔的房屋与争吵的妇人同住。———《箴言》21:9与25:24 宁可住在旷野,不与争吵使气的妇人同住。———《箴言》21:19 大雨之日连连滴漏,和争吵的妇人一样;想拦阻他的,便是拦阻风,也是右手抓油。———《箴言》27:15-16 《箴言》的作者多次间接提到与争吵的妇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是多么痛不欲生的一件事。这一边厢,他宁可爬到屋子最高的地方,也就是屋顶上最尖、最难躺卧安歇的一个角落,任日晒雨淋;另一边厢,他又宁可搬到白天炎热、晚上冻人的沙漠或旷野,就是那无人烟的寂寞之地,也不愿意住在舒服的房屋内让身心活受罪。 我们得知道,说这些话、写这些名句的人是所罗门,也就是以色列第三位君王。在他全盛的时候,不仅国运军势所向披靡,个人因才华智慧而名声大噪,连皇庭后宫的贵妃佳丽人数也多得如同夜里的繁星。被众女香气环绕的所罗门,应付的吵闹女子应该不止一个两个而已。有些应该是在他耳边镇夜碎碎念,有些应该是在他面前终日你嗔我喋,搞得他分身乏术、精神涣散,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了事。 羡慕所罗门享尽情色之福 很多男人也许会羡慕所罗门享尽情色之福。如果我们从他在《箴言》内这几处的感叹,也许可以窥见他风光的背后那种狼狈的心情与模样。王宫那么大,他竟然连个躲起来的地方也没有,还得想到爬上屋角、逃到旷野这样的下下之策,就可以想象他真的快被他娶回来的女人吵疯了。 这些女人为什么吵呢?可能是争宠、可能是争权、也可能是长期得不到单一的关注与爱,心里窝藏许多怨气。照所罗门娶一千妻妾的数目来看,如果他公平地对待他的妻妾,每人至多也只能一年见上他几次面。而照常理常情来说,有些女人可能得到特别的宠幸,有些可能终生被冷落在后宫。不管是被眷爱的女人,还是被弃置的女人,一个女人得不到丈夫全部的爱,就会变成一个怨妇。 散放心灵毒素怨气 按原文来说,一个使气的女人,或一个争吵的女人,是感觉本身受到了情绪上的亏待,才会发出满腹的牢骚。一个在情感上满足的女人,一般没有什么恶脾气。一个情感上觉得受到亏待的女人,往往正是一台冲烟管,专门散放心灵匿藏的毒素怨气。 在所罗门听起来,这些女人的吵闹声,真的就好像是下大雨的日子,那些呯呯嘣嘣、连绵不绝地打在屋顶上的雨滴声。据记载,所罗门王宫的屋顶是用香柏木盖的,应该还不会太吵。如果是锌版或亚答,可能就真的是绝妙的交响乐。不过,就算听起来不是很难听的杂音,那种悉悉索索的缠功,也委实叫一个正常人吃不消。就好像要拦住一股流动的风,以及抓住一把滑溜溜的油,要让吵闹的女人闭口不唠叨,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所罗门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男人想要享齐人之福,却妄想能安静地过好日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一个没有让他的妻子感受到他真心的爱的男人,也难免要受所罗门所受的耳朵之苦。与其听妻子的甜言蜜语,他听的却是吵闹与怨气。 不想爬上屋顶,又不想住在旷野,也不想大雨天天打在屋檐上吵得你无法安宁,也许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专心一志的爱护你的妻子,不让和你同住的女人变成一个怨妇。

$
0
0
我只想趁着阳光尚好、微风尚柔 去见想见的人 去说想说的话 去做想做的事 当这个moment过去 时间不会重来 昨天经已悄然走远 明天非是理所当然 上帝却公平地给了我们每一个人 同样的一个“当下” 努力若失败了 至少曾为梦想勇敢尝试过 爱情变泡沫了 至少曾经彼此真心相爱过 珍爱的事物没有了 至少曾经快乐地拥有过 不小心跌倒了 至少还能重新爬起再来过 只是别让自己总是在后悔 也尽量不要有太多的遗憾 人生难免有挫败低谷有失望伤痛 但别丟失了自己 也别丟失了对将来的盼望与信心 每一个过去和现在 上帝能使用 成就未来更好的你

罗汉说法 法喜连年

$
0
0
农历羊年即将到来,〈登彼岸〉特走访蹝修成林蹞媒体与文宣主任罗义和居士,分享蹝修成林展览中心蹞于新年期间举办的蹝五百罗汉展蹞的特色。 读者不防趁新春期前往拜访,感染新年气氛与体会罗汉的意义…… 修成林何时开始在春节主办五百罗汉迎新春的活动?每年都有主题吗? 罗义和:修成林的“五百罗汉展”于2003年开始,当天举行了隆重的“五百罗汉”开光大典,被列入“大马记录大全”,成为全国最多瓷像展出的文化展览中心。同年“五百罗汉展” 获文化、艺术及旅游部颁布为“大马旅游景点”。 修成林展览中心今年将于2月19日(正月初一)至3月5日(正月十五)广开福门,让大众前来礼拜及参观。修成林展览中心每年都有主题来引导信众共同建设一个平安喜乐的新年。 信众的反应如何?如何带出佛法的内涵? 罗义和:根据往年的经验,新春期间许多家庭会一家大小到修成林展览中心礼拜祈福,也有许多旅游巴士从各地来到参观。信众都赞叹壮观庄严的五百罗汉堂。信众除可从23组罗汉的解说中了解及学习五百罗汉的修行之外,大家亦可以从与自己相应的五百罗汉签中,学习如何将罗汉的修行方法运用在生活中。 另外,还有让大众亲身体验的心经迷宫,大家可以在体验心经迷宫的过程中了解我们的“心念”对生活的影响,继而从中学习如何修正我们“心念”,以正确的“心念”来创造一个自在平安幸福的生活。 今年的主题是什么?内容与往年有什么不同? 罗义和:今年修成林展览中心庆贺新春的主题为“琉璃世界贺新春,礼拜药师庆吉祥”。今年主题和内容是延续去年的“追求幸福人生,常念药师佛圣号”。 今年最新的旅游景点及礼拜药师佛的特点是“消灾药师殿———琉璃世界”。这里除了有消灾延寿药师佛外,还有药师佛的左右护法,即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另外还有八大菩萨及守护药师佛十二大愿的十二药叉大将。 药师法门主要是对治现实人生之苦,给予众生关怀。关怀人间的药师佛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更为重视人生的现世快乐。药师佛的十二愿是立足有情的现世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出世而不离世间。 我们若能以一颗清净护教护法的恭敬心,供养佛像及修持药师法门,可获身心自在、健康长寿、如法财富、相貌庄严、诸事顺遂、业障消除、远离灾难、智慧增长与功德圆满。 学习罗汉的修行法 展出的五百罗汉,是否各有色? 罗义和:每一尊罗汉都有其独特的样貌及神态,或许在五百罗汉中,我们可看到某一尊和我们亲友或自己有着相似的样貌或神态。 如何通过罗汉的展出令信众理解佛法? 罗义和:在五百罗汉的展出里,信众可可看到原来生活中的善行、善念与戒律就是佛法。罗汉原本也是与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但从23个展出的组合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修行,其实就是在生活里坚持做好本分中修行。 因此我们可从中找一尊与我们相应或喜欢的罗汉,并学习他的修行法,在生活中好好修行。 信众应以如何的心情来看展出,即能感受新春氛围,又能有佛法的体会? 罗义和:新春期间,展览中心设有“向五百罗汉拜年”、“燃点新春平安灯”、“幸福园礼五方佛”、“药师消灾殿”、“渡恒河求忏悔”、“新春许愿堂”、“心经迷宫馆”及义卖“罗汉斋寿面”。 信众可以以一颗放下过去,提起正念的心来修成林展览中心参观和祈福,为自己和家人来这里点灯供养药师佛,虔诚礼拜药师佛,诚心诵念药师圣号,在圣号中观想自己的身心接受药师佛光的加持,并向药师佛许下新年新愿。 在这佛光普照,法音围绕的欢喜殊胜的情境里,让自己感受到身心如沐浴在春风里,事事吉祥。 最后,有什么“新春法语”送给〈登彼岸〉读者? 罗义和:慈悲为本、心安人和、吉德增慧、祥和添福。 修成林的贡献 修成林洗肾中心 “修成林洗肾福利基金”的主席是释长恒法师,本着慈悲为怀的心于20年前成立修成林洗肾中心。该中心至今共为455位肾病患者提供实质协助,洗肾次数约40万次,当中有8人已成功在国内进行肾脏移植手术。目前,修成林位于八打灵和蒲种的洗肾中心共有约80台洗肾机器,肾病患者则有191人。 2011年从德国引进采用最新血液透析系统的“HDF血液透析过滤术”洗肾机,每台价值6万5千令吉,如今已有11台。一般上,每次在医院用此洗肾机洗肾都需要600令吉,但本林的洗肾病人只需70令吉就能用此洗肾机洗肾。 中风康复中心 自2001年创设以来,修成林中风康复中心已为1283名中风人士提供优质且人性化的康复治疗,同时定期通过活动提升中风病人及家属的心灵建设,目前已有超过30%的人重返工作岗位。 2008年获ISO9001:2000国际品质管理系统,成功纳入大马纪录大全之“大马首间取得ISO9001:2000国际品质管理系统的中风康复中心慈善医疗机构”。 在系列康复治疗器材中,由瑞士引进的“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LOKOMAT),至今已有逾60名中风者在该系统的训练下,成功踏出人生第二步。 筹办特殊儿童学校 特殊儿童由于各种障碍与学习困难,导致他们无法拥有一般儿童的学习机会。因此,修成林积极筹建融合完整治疗及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儿童学校,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康复疗程及教育计划,改变他们的命运。修成林将通过定时治疗及早期干预教育,让特殊儿童的状况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学习自理及社交技巧,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能更有尊严在社会中自力更生。 2014年11月16日,修成林展开嘉年华义卖会获得社会的热烈响应。 2014年2月在培训中心率先开始早期干预教育,目前有8名特殊儿童上课。 修成林恳请与欢迎社会人士、团体、企业机构,甚至所有阶层的单位慷慨捐助,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成就特殊儿童学校。 有关修成林展览中心 2003年启用。共有两层,分为7间展览厅,楼下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万佛墙城及消灾药师佛等,楼上则分布为两间五百罗汉馆及石雕十八罗汉像,并设转经纶、许愿池、五百罗汉福慧法轮、渡恒河及湖景餐厅等,展览中心门貌竖立佛陀十大弟子法像,侧旁则布设心经迷宫馆等,多元化设备的修成林展览中心,环境清幽恬静,是城中禅修与佛学生活营好佳处。 修成林(蒲种)展览中心开放 日期:2月19至3月5日 时间:早上10点至下午4点 地点:Pusat Pameran,Jalan Putra Perdana10.Taman Putra Perdana,47100Puchong,Selangor。 联络:016-6879119/010-2638906/03-77824092

颂羊之美

$
0
0
旧约的羊祭,只不过是个礼仪,真正能救赎人类脱离罪恶,给人清洁无罪的崭新生命,是耶稣基督,牺牲自己,为世人的罪带来重生的希望。 在主日学领唱,我问小孩看过羊吗? 一个小瓜竟然回答:“看过,那就是‘懒洋洋’。”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感谢上帝造了羊,这么奇妙可爱的动物。 羊有什么美呢?羊的美,在于它的驯良和温柔。看山上绵羊,白绒绒的一片,美得像青天里朵朵的白云。靠近它们,喂食抚摸,它们都不畏惧或发怒,小孩最喜欢亲近这样的动物。 虽然,羊向来给人刻板的印象,仿佛一无是处,它不像鸡能啼,狗能吠,不像猫捉老鼠牛耕耘,既不能骑也不能表演,而且,遇到危险不会鸣叫躲避,被杀时没有自卫能力更没吭一声,似乎懦弱无能,一味地顺服、温柔。 柔弱安静可取之处 但我却不这么想。羊的弱点,其实就是它的强处。它与世无争,只会悠哉闲哉地安歇和吃草,遇到危险也处之泰然,这柔弱安静,难道不也正是它的可取之处吗? 姑不论此,纵观天下之羊,也并非完全懦弱无能,同时各有精彩。上网获知,世界上有各种独特的羊,各有所长,像南美洲有裸体绵羊,全身无毛,体肤呈淡紫色;像南非有变色野山羊,其毛早晨呈淡黄,中午呈灰白,傍晚恢复原色;像索马里西有水中羊,比普通羊大2至3倍,身上长着浓厚皮毛,常在水里游动,成为渡河工具;像阿尔卑斯山有多彩羊,身上长有赤、橙、黄、蓝、紫等七种颜色的毛,呈条纹状,多彩耀目;像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有喷水羊,腹有大囊袋,它喝水将皮囊装满,再把水喷洒在枯干之地,使枯草返青吐绿,以备自己啃吃;像北美山村中的报时羊,叫声很有规律,每隔半小时叫三五声,误差仅一分钟左右;像中国内蒙古有双头羊,其视野开阔,反应灵敏,警惕性高,一旦发现人,即刻逃之夭夭,难以捕捉。 核心赋于羊身上 汉董仲舒将儒家文化核心精华“仁”、“义”、“礼”赋到羊的身上,赞叹羊是“美”、“祥”之物。从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而在《甲骨文字典》里,以“六畜”为字根的汉字中,羊部字数最多,诸如“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羊我为义”……渗透着“羊文化”的很多汉字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咀嚼。 甚至,连牧羊生涯也成为一幅甘苦自知的人生风景。汉时抗击匈奴的大将军卫青、《史记》作者司马迁、晋代《博物志》作者张华、东魏《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等都曾有过牧羊经历,这许多名人的牧羊经历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成为典故。尤其是不愿投降而被匈奴流放19年在冰天雪地牧羊的汉朝苏武,是爱国守志、忠贞不屈的象征。 除世人罪孽 《圣经》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西,他流放旷野牧羊40年,被上帝磨净了傲气,塑成谦卑和忍耐的性格,尔后才能有这个能耐,带领两百多万愚顽的以色列百姓,离开埃及,并且徘徊在旷野四十年;大卫王少年时是牧羊的,牧羊经历培养了他呵护与忠心的性格,也给他灵感写下了著名的《诗篇》23篇。 考古发现,在殷商时期,作为羌人的图腾羊,是被使用最多的代罪祭品。如在殷墟一座宫殿的置础仪式上,一次就埋了101只羊。而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用羊来祭祀的记载特别多,几乎是祭必用羊。无独有偶,古代犹太教祭礼也常用羊来替人承担罪过,而这些祭礼都预表着耶稣基督来成为人类的代罪羔羊,并成为整本《圣经》的中心。羊已经成为和平、牺牲的神圣象征。 我本人最喜欢《圣经》中与羊有关的故事和经文,例如雅各与拉结的爱情。拉结(义为羊羔)长得美貌俊秀,雅各第一次遇见拉结时,是自己逃亡落魄时,他看见美丽的拉结表妹领着一群羊来,雅各立刻移开了水井的盖,为她饮羊,并与她大哭。这“饮羊”一词多么美,多么文雅,也多么深情啊。 雅各与拉结一见钟情,仿若红颜知己。雅各为了娶得拉结,为岳父拉班放羊了7年,但岳父欺骗了他,暗地里把拉结的姐姐利加带进花烛洞房。 后来,雅各再为拉班放羊7年,才娶得美人归。这14年里,雅各每天面对羊群而不厌倦,想必是每只羊都有拉结的倩影吧。雅各放羊,益加崭露羊的温文尔雅之绅士风度;拉结放羊,发扬了温驯纤柔的女性之光;而他俩的爱情,也因为羊这个线索媒介牵线,表现了爱情清纯的象征。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到可安歇的溪水边。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袮与我同在。” 这是我,也是许多基督徒喜爱的《诗篇》23篇。每每读到诗人大卫这首诗,我的心坎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畅和平安。大卫王经历过许多戏剧性的苦难、成败,后来才写下此诗篇,带给我们多少的慰藉和信心的依归。 软弱但懂得倚靠 我能与他共鸣,因为我就是那只羊,走过险境,死去活来,如今仍在上帝的庇护中,安稳地躺卧在上帝的怀里,甜睡。有什么会比上帝的引导和喂养,更让我的身心灵获得真正的饱足呢?这就是羊的优点,软弱而懂得倚靠。 羊最奇妙最神圣的象征,应该是反映在耶稣基督的身上吧。这是羊年不能不提的。我相信,耶稣基督应验了旧约圣经所有有关代罪羊的预言。旧约的羊祭,只不过是个礼仪,真正能救赎人类脱离罪恶,给人清洁无罪的崭新生命,是这位耶稣基督,成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死在十字架上,埋葬了,第三天复活,成为我们永远的大牧人,也成为我们末日得胜的审判王。 羊真是美啊!

吃喝中遇见神 厨守食安伦理

$
0
0
自1993年毕业,黄文强就到新加坡发展,如今在一所烹饪学院教导东南亚菜系,包括中餐、马来西亚餐、泰国餐、西餐等。“每个国家的菜系、食文化精髓不一样,材料、味道、烹煮方式等各有特点,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是很奇特的经验。” 食材除了色、香、味、形,还有营养和医治功能。而烹饪是无止尽学习的专业,厨师要不断创新。把各种独特滋味的材料融合在一起,配合烹饪技巧,惊叹它们竟能如此和味,尽显神奇妙的创造。 黄文强指出,食物是很深也很广的文化,要做出好料理,厨师必须要“用心”,去认识、去发掘、去体会食材的多元性。他以香料为例,包括两种:新鲜和干的(包括粉状)。 到原产地走访 前者或者说马来菜系,主要受印尼影响;而干香料主要来自中东,缘起于英殖民时期。 马来餐的香料有香茅、黄姜等,烹调上比较久且重口味;中餐的香料包括桂皮、丁香、八角、胡椒;泰国餐讲求原味、清香,因此多数用新鲜香料,如薄荷、金不换。 除了从阅读吸取食材知识,还要亲尝味道,到原产地走访,和当地人交流,通过全人感官来了解手中的食材。 “准备一份食物几等于掌握一个人的生命,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妥协,务必严格看待。 厨师是一门专业,老师要很有洞察力、全神贯注看他们准备食材,尤其肉类和海鲜类,必须按照安全卫生流程处理,不得马虎通过。” 黑心食品防不胜防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似乎鲜少思想食物,吃,只为大快朵颐或填饱肚子。虽然有很多新兴餐饮业,但人们对饮食文化、食物来源、营养价值、食物知识等,不闻不问,而偏重视觉和商业化。 这年代,商业化营销导致黑心食品层出不穷,食品家跟风变成潮流,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食客防不胜防。与此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以后,年轻人不再乐意下厨,操作劳心劳力的厨房活儿,餐饮业到处可见由外劳掌厨。 “菜肴和节庆一样,有很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传统、有深重的渊源。当它变成商业化生产、放手让外劳接替下去,它会逐渐变质,渐渐地文化也就不在,实属可惜。” “《创世记》记载,人要管理创造物,《传道书》9章7节说,‘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3章13节也提到,‘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 这也是神的恩赐。’” 资源开发、需求及消费是循环关系,需求高则生产多。消费者应吃所需要的,而不是吃想要的。另一方面,需求量高,导致农场在饲养和耕种上,罔顾动植物生长空间、使用加速剂来催生它们,也伤害消费者利益。因此,在饮食上,我们有使命和责任保护动植物,勿浪费,且要感恩领受这福分。 有智慧分辨好食物 食品危机叫人心惶惶,每一天我们又离不开吃喝,活在这样的年代,我们需要节制饮食,了解食物的来源和成份,因为食物也是一个导致身体受伤害的根源。 “虽然很多食物被破坏了,但还是有很好的食物存在,我们要有智慧去分辨它们。《圣经》告诉我们身体是神的殿。若连身体都不能照顾好,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而饮食健康还是单方面。人更要在身心灵方面都活出健康,因此,我们要与上帝建立关系,以祂的话为标准来过健康圣洁的人生。” 要影响学生生命 黄文强说,烹饪导师除了教学生专业知识、改善烹饪技能,最大的目标是要影响他们的生命。“学院的宗旨和文化,涵盖生命方面,学生要守纪律、守时、积极,也要懂得关心人,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也能够影响同事和家人。” “厨师其实是个粗重活儿。做中餐的厨师,农历新年期间一般在初九以后才能休假;做西餐的厨师,圣诞期间至新年非常忙碌。每逢佳节,厨师得工作12小时左右,很多时候体力透支。” “除了体能考验,他们需要在周末和公假工作,与家人或伴侣的相处时间减少;一般等级厨师工资不高,有的父母不鼓励做这行;同时还有来自工作单位的压力,包括顾客投诉、节奏快、脏、吵、热……无喘息空间。当学生外出实习,他们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因此,导师给予辅导,帮助克服困难。” 使用烹饪恩赐参与服事 黄文强曾参与教会到韩国短宣事工,用烹饪恩赐参与教会服事。期间,他负责亲子烹饪环节,介绍马来西亚菜系,教授马来干咖喱鸡(rendang ayam)和椰糖糯米糍(onde-onde)。 他说,现代父母都工作,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下厨,能和家人聚餐成了一种向往。烹饪其实能拉近亲子关系。 当亲子一起准备食物,孩子们知道食物生产过程,会懂得珍惜食物,也能培养做家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平时回居銮老家,黄文强都享用母亲所准备的家常菜。 自2000年,每逢农历新年回乡过节,黄文强坚持亲自下厨,煮一顿团圆饭给全家人吃。 “这样做非常有意义。懂得煮食能掌握饮食上健康,而且口味可做变化。最重要是能凝聚关系。” 黄文强表示,未来想往东南亚发展中城乡教导烹饪,帮助他们自立做小生意,让烹饪成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他们想做生意,但不知道怎么开始。 餐饮业除了有好的烹煮技法和食物,它还包括成本管理、食物安全卫生、员工管理等。他们的料理做得很好,但缺乏专业知识使饮食文化更上一层次。” 烹饪专业,也是一个祝福的管道。

生命是白云加粗饭 访本地画家黎农生

$
0
0
年届70的本地画家黎农生予人感觉很随和,他分享走入绘画的创作因缘,以及每个阶段的创作过程。 “我接触绘画的创作过程其实蛮简单。 1964年,我读高二就开始对美术产生极大兴趣,加入美术学会。中学毕业后,因家里环境不允许升学而出来工作,开始的两三年并无固定工作,靠自我摸索学画。 1965年,吉隆坡美术学院正式开课,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晚上工作,白天上课,学习美术基本功。”黎农生用毅力完成了绘画的理想。 往后的日子,黎农生的绘画方式、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变动,当中包括了版画、水墨、油画与抽象画等。 这回在其个展“生命‧时空———黎农生作品展”,他共展出4类风格:油画、水墨、版画与速写。虽然4种作品在外相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共同点:灵活运用。 “绘画最重要的是创作的内涵,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1970美术学院毕业至1982年,黎农生的题材主要来自现实生活,表现手法较偏向写实主义。 巨变带来创作改变 1982年,他的生活遭遇剧变,成为其创作的转捩点,有着很大的转折,画作的内涵开始转变。那年,黎农生38岁,一场生命(感情)的巨变带来生命视野的改变,本身对生命的无常变动有更深的体会。 “生命局限、时间无始、空间无限成为我的创作题材,过后的创作皆围绕与扣紧在这3个主题上。” 黎农生表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创作都是一种尝试。在高中时学习水墨画,但只是学皮毛而已。毕业后进入美术学院,比较专业,从根本学起,先学素描打好基础,花3年时间学基本功。 “每个学习过程都很有吸引力,版画现很少创作,油画也很少,因没空间摆放,目前多创作水墨画。” 文字也是画作 在黎农生的作品中,发现很多画作都有文字的描述,于是询及有关文字与画作之间的关系。 “其实文字也是画作的一部分,我本身很喜欢文字创作,文字不仅仅是说明或补允,画与文字其实是一体的。画作有其功能,文字也有其功能,两者是一种互动与互通。” 黎农生本身虽没从事文学创作,但很喜欢文字。当在绘画创作时内心有所感触,就会用文字写下来,写出当时心理想要说的话。 创作也是修行 如何定义艺术创作也是一种修行? “我从事绘画创作,是全心全意的投入,纯粹是因为喜欢绘画,心有感而发,直接用绘画来表达,这有点像佛教所言:直心是道场。只是单纯去做一件事,一心一意,一心不乱的去做。因此从这角度来看,可将绘画当作是一种修行的磨练。我追求的生活与思想的简单,每天好好的绘画,学习少欲知足。” 黎农生继而分享他碰触佛教的因缘。 “我以前年少气盛,什么都不信,只信睡觉。当生命遇到挫折,就开始思考生命无常与生死的问题。际遇的变幻使我开始接触佛教,皈依成为佛教徒。” 他谦虚的强调自己对佛法只懂皮毛,因生活复杂与有很多杂质,也对经典理解不够,没资格称为“佛教徒”。他目前是尽量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基本原则。 生活与精神应互融 “我是一朵白云加一缽粗饭”这句话是黎农生自画像的题字,其实也像是黎农生一生的写照。 “精神生活上,我追求的是纯洁、飘逸、自由自立的境界,但人要面对现实,肚子要温饱,肉身要照顾,因此我的物质生活只是基本的需要,一缽粗饭就足够。”黎农生追求的是现实生活与精神需求的糅合。 黎农生坦言,佛法对他的生命有着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他的生命与绘画创作。在绘画的时刻,有关佛法的感触会自然而然的进入他的画作里,不是刻意的。 绘画至生命结束 黎农生深感人的精力与时间有限,只能集中精力力去完成一件事,因此这一期的生命他选择了绘画。他希望下期生命能继续保持那份得来不易的佛缘,精进修行。 最后,询及黎农生接下来有什么创作的计划? 他坦言已届70岁,不懂生命还剩多少? 但唯一肯定的是会继续创作,一直画到至生命结束为止。至于以后的创作内容,则要待以后的因缘来决定。 黎农生简介 ◆1944年出生于雪兰莪小镇叻思。 ◆1970年吉隆坡美术学院毕业。 ◆曾在报界服务近22年,曾担任美术学院教职10年。 ◆1998年起全职创作。主要创作媒介:油画、水墨画、版画、速写。 ◆版画及速写曾在马来西亚国家视觉艺术画廊举办赛中获奖。 ◆作品曾受邀参加意大利、澳洲及台湾举行的邀请展。 ◆1977年在吉隆坡举行首次个人画展。 ◆80年代分别在麻坡以及马六甲举行个人画展。 ◆1983年在吉隆坡举行个人画展。 ◆1999年在吉隆坡举行个人速写展。 ◆2007年在吉隆坡举行个人水墨及书法展。 ◆2009年在吉隆坡举行木刻版画旧作展。 ◆2011年在新山举行木刻版画旧作展。 ◆2013年两次受邀到中国举行个展。

圆在元宵

$
0
0
新年近了。 每个星期三都会一早由加影下芙蓉,先载母亲上街买日常用品,送她回去后就去教课。这天在芙蓉,看到沿路灯柱的布条,竟然是有关元宵庆祝的,感到惊讶。新年还有一个多星期,怎么竟跨越新年直指元宵,是否太早了?太太就说,早些让人知道也好,那些要去参加的可预先安排准备。那是一个新房屋计划的推介会,特选在元宵。如此可保证人潮,起码来客不会少。 团圆 我小时在芙蓉长大,长大后在外坡工作。新年前夕,我加入游子行列,从远近四方归乡,同一桌吃团圆饭。小时,团圆饭的重点是食物:鱼、肉、汤、饭、菜。长大后如浪子在外打拼,吃团圆饭也浪子心情居多;在世间久了,尝到各种世态炎凉,人如倦鸟归巢,又逢知天命之年,对亲情的观感竟又渐变,更为珍惜,也因此更领略团圆真义:一家人能一同吃饭,何等难得、宝贵、甘甜。 过年 据说古时有名为“年”的兽肆虐,后来有人发现炮竹声能驱走“年”,就烧炮竹过年。 这固然是传说,是否特为烧炮竹编造一个故事则不得而知了。无论如何,从某个角度来看,过年是那么惊险万分的一回事:要越过年,却不为其所害!俗语也说:年年难过年年过,暗示年是一种难关,也是无奈:还是要走过!新年的一片祥和,捞鱼生的喧嚣,烟花炮竹的亮丽,背后却有一种避开大难的底蕴,几近不可思议。 逾越 逾越节是犹太人的新年。逾越两字在英文是Passover,即使不明典故,单从字面也能揣测那“经过、越过”的一层意思。以色列人临出埃及那一夜,上帝就先吩咐摩西要如何庆祝当晚即将发生的大事,且要年年庆祝,世代传承。首先,逾越节的那个月是正月,是一年之首(大年初一)。初十每家要找一只羔羊,留到初十四(元宵前夕)宰了,一家男女老少吃火烤羊肉,不可留到第二天。当晚,上帝降第十灾,埃及人家家失长子,惊惧万分,结果法老一声令下,连夜驱逐百万之众的以色列人离境。以色列人出埃及,过了红海,永远脱离那片为奴之地。 逾越节预表基督受害,为要拯救世人。保罗甚至直截了当地将逾越节等同主耶稣:“我们的逾越节,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5:7)这里再次显示过年与“避灾或获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象一名犹太人与一名华人结为夫妇,他们可能惊讶发现各自的新年庆祝方式竟有相当多相通之处。 元宵 母亲很看重元宵节。永远不会明白长辈对过年的求全之心:过了年还不够,元宵也要过才算圆满过完年。往往是在母亲打电话来时才知道元宵近了,她表面发发牢骚,说我们(几个孩子都在首都)肯定又无法回去吃饭,实则含蓄透露多么希望我们能回去。对老一辈来说,能一起吃饭就是不可多得的福,让她心满意足。回想过去那么多个新年,都曾有几次回家乡过元宵,今年元宵落在星期四,似乎很难让年迈母亲圆梦。 根据孔子的说法,人五十而知天命。一般上,人生要走过半百才懂得如何顺应天地万物之道与理而活。我真的知天命了吗?人到了一个年纪,也懂得许多问题只可问,不好答。这个问题只能供揣摩,无法回答圆满。或许,更重要是让它提醒自己,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并抓紧一样:主耶稣是真理、生命与道路,就当顺应他,唯盼由此活出真实的生命。

恩典“蕉柑”

$
0
0
什么是恩典? 仓鼠的原居地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它是夜行动物,喜欢吃五谷杂粮,对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渐渐成为许多亚洲地区城市人的宠物。如今,亚洲各国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农历年期间,有饲养它的主人剥了潮州蕉柑给它吃,看它吃得津津有味,可曾想过,这就是恩典———一只祖宗源自西伯利亚的仓鼠,怎么可能有机会尝到远至中国潮州的蕉柑? 蛮荒地建教堂 什么是恩典?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猎头族伏路帕人,一直生活在茹毛饮血蛮荒之中,但他们绝没有想到,有一天白人宣教士来到了这块蛮荒之地,建立了教堂,也把圣经翻译成伏路帕文,让他们得以认识上帝,并得到救恩———这就是恩典。 什么是恩典?有一位来自中国福建的劳工,他被聘请为契约劳工,被带到中东从事清理废料工作!在那里,他生活艰苦,异乡寂寞,终于他跟随当地管工去了教堂,并接受了耶稣!后来他合约满期,被调派到新加坡继续工作,他眉飞色舞告诉我们,他是在约旦河受洗的(约书亚带领以色列民渡过的约旦河)———一名中国福建劳工,可以去到遥远的约旦河受洗,并得到基督救恩,这当然是巨大的恩典! 身上闪烁着光辉 仓鼠无知,当然不知吃到潮州蕉柑是种恩典。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伏路帕人,当然不知道在拥有教堂、圣经之前,多少宣教士被杀,被猎头族被吃掉,血迹斑斑,才凿成基督福音广传的历史。 但那个中国福建劳工是知道的,当他感恩地跪在教堂圣殿前祷告,我们看到了恩典在他身上闪烁着光辉。不管他往后人生际遇如何,他都是神所钟爱的孩子。

三八妇女节特辑:在本位上体现价值

$
0
0
吴宝燕校长与卓莉灵副校长是两位将一生奉献于教育的女性,而她们的宗教信仰赐予很大的推动力。 趁今天的“三八妇女节”,她们各自分享信仰与杏坛之路。 教育领域里的女性身影——吴宝燕校长 单轨地铁的敦善班丹(Tun Sambanthan)站下车后,我们左拐再左拐,直走约莫一公里到圣德华小(SJK(C)St.Teresa)。来到十五碑(Brickfields)地区,放眼望去除了钢骨高楼,此外便是多间英殖民时期留下的砖砖瓦瓦搭建的教堂,由修女和修士创办的男女学堂(所谓“教会学校”,大部分在独立后改制)等古老建筑。 华人甲必丹开埠吉隆坡时,十五碑因造砖业享负盛名,故名Brickfield。与此同时,英殖民政府引进印度和斯里兰卡工人建造铁路,印裔社区由此发展成形。 圣德华小目前学生人数有两百多人。吴校长说,该区发展后,交通逐渐拥挤,周边地区不断开发使人口迁移,故学生人数逐渐下降。近这几年,因为华文日渐受到重视,许多非华裔家庭将子女送到华校就读,因此该校的非华裔生也明显地增加,接近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了。 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吴校长的胞姐是一名教师,母亲也觉得当教师是一份安定的职业,因此,师训招生时,便鼓励当时做书记的她报读。毕业后,她被派往霹雳的一个渔村执教。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是超龄生。渔村的孩子往往都要协助家计而忽略了学业。 吴校长与家长沟通,告诉他们学业的重要性。“家长们尊敬老师,认可老师的意见”,而孩子们也充满学习热诚。原本无心插柳,“当初只是听从妈妈的话”,吴校长改变想法,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3年后,吴校长结婚,随丈夫到吉隆坡生活。在崇文华小执教21年,2003年获升职到黎明华小当副校长三年。较后又调往沙叻秀华小当学生事务副校长。四年半前来到圣德华小接任掌校。 吴校长说,在她的那个年代(60、70年代),女性多数都喜欢文职。相较于过去,现代的女性职业比较多选择。在医疗、工商、科技、电子等领域都有女性身影。 “早前的文明,女子是‘三从四德’,‘附属’于丈夫。但神造人,赐予生命,‘人’除了有‘人形’躯体外,还要有‘思想’、‘感情’,而一个人有思想需要从教育中学习得来。《圣经》教导人在德行上求进步时说道‘……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可见教育学习的重要性。无论男女,若不具内在本质则形同‘躯壳’。” “受教育,有知识、才能帮助人分析情况与解决问题,使人可以面对生活。人有灵、魂、体,是上帝造人时赋予人的美意,若欠缺某一块那么这人就不完整。宣教士不畏艰苦办教育,例如在非洲一些落后地区,在未有校舍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在一棵大树下聚集听众‘故事’,目的就是要传授知识给人们。人生存除了基本需求之外,必须要有知识,才能带来文明。这样人类才会进步,改变贫困环境、恶事等。” 再过两个月,吴校长任期将满,退位告休。回顾三十多年教育生涯,那些让她又气又忧心的“顽劣生”长大后,却还记得她,有些还会在升学或工作的抉择混淆时询问意见。学生们感恩之情让吴校长感到十分窝心。她总结,不要求学生个个成材,但希望每个都“成人”。身为教师的,要敬业乐业,有教无类。 她也说,女强人也好小女人也罢,无论是什么身分地位,女性要活得有尊严,在她的本位上体现价值就不枉费这一生。 困难重重的使命——卓莉灵副校长 正值放学,圣德华小正门外聚集一些家长,有华裔、印裔,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准备接孩子回家。门卫向我们指示办公室的去处,往前几步碰上一名印裔学生拉行李书包时不小心把花盆撞倒了,盆中的泥沙撒在地上,但闯祸的小朋友仍往别处玩乐。不久一名老师前来追查,她没厉声,只默默地引导那位小朋友收拾。 她就是圣德华小的第一副校长卓莉灵。 1936年,法国修女Rev.Mother Addel在咖啡山(Bukit Nanas)创建女校,(即圣德华小的前身),拥有一间教室和两位老师,并以“姑娘堂”为名,当时的她以中文作为教学媒介语。 当时十五碑聚集一批华人,他们多是文盲,尤其是女生的教育问题,修女更是深表同情。“姑娘堂”后来于1957年迁至十五碑的圣德英校,与之共用校舍,并易名成圣德女校,由Sister Peter掌校。 1962年,在雪州政府及教会精诚合作下,并借用十五碑的La Salle与St.Teresa英校各一部分土地,建造为数六间课室的校舍。 1981年,这女校已拥有15间课室,并与乐圣男校(即乐圣华小的前身)共用校舍,分为上下午班。 1994年12月,两者从此改为男女混合学校。后来,长期面对学生短缺的乐圣华小于200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便在2012年迁至华人居多而缺乏华小的大城堡花园。 她说,天主教一般都会将男校取名为La Salle,女校则为St.Teresa。以前的在校生除了读书,还有读经、饭前谢祷等宗教礼仪要求,而且还有特从槟城前来探访其校的修女。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了。 打造舒适学习环境 由于是教会学校(Sekolah Mubaligh),现有19位老师的圣德华小享有政府的半津贴制,所以仍需华社和家协的鼎力协助,或是通过校刊、义卖会等筹款方式来为学生打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基督徒家庭长大的卓副校长,中六毕业后便在金马仑当临教,同时也为进师训而努力申请,但都不成功,便往银行工作。后因工作压力造成体力负荷不了,才让她想起当初的执教热心,也在一位教会姐妹鼓励和帮助下,让她开始踏上执教之路。 圣德华小共有8班,非华裔的比例占全校的45.85%由于异族学生不能掌握好华文而在学术上没有好的表现,因此,学校积极推动人文教育,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才艺班方向发展,质量并重。例如,学校的二十四节令鼓队由各族学生组成。 每年小学检定考试结束后,校方会安排循人独中或和坤成独中的辅导老师,协助五年级和六年学生认识性教育,让学生特别是女生懂得保护自己。 在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密切,老师与家长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家课簿来进行“沟通”,或拨电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老师们也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业及各项活动的进展。 她也透露,现今的教学工作比起以前繁琐且压力,但只要有使命感,这份育人的工作即使困难重重,还是能在杏坛上有所贡献。

古玛拉法师 烦恼不在外在内

$
0
0
记忆中,十多年前在某佛教杂志看过有关古玛拉法师(Ayasmā Kumāra)的访问,他很年轻,一张娃娃脸,心里对他的学佛与出家因缘很好奇,希望有一天能亲自访问他。 结果,十多年后,访问的因缘宣告成熟。 与古玛拉法师相约在吉隆坡旧巴生路的昙花苑进行访问。十多年没到昙花苑,当年陈旧的寺院已焕然一新,而眼前的古玛拉法师却依旧如当年杂志受访的样貌一样,年轻如斯,无法想像他已是年逾四十的人。 首先向古玛拉法师询及其出家因缘。 无缘参加短期出家 古玛拉法师表示他从小就有想出家的倾向。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在英文报章看到一群小孩子剃光头的照片,就很好奇问母亲他们在干什么?母亲回答那是短期出家。那时他就对短期出家深感好奇与兴趣。不过由于居住的地方附近没有寺庙,自然机会没参加,所以一直无缘参与短期出家。 古玛拉法师笑言:“我第一次出家,就是真正的出家!” 古玛拉法师从小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中四那年,他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虽就读的是名校,还是精英班的优秀学生,但一直有寻找生命意义的冲动,因此对学业的兴趣渐渐转淡。成绩虽受一些影响,但他还是顺利考上大学,选择读教育系。 空洞感觉被填满 大学时期,他参与了佛学会的活动,真正接触到佛教,比较有系统的了解佛教与佛法的内涵。大学第二年,他参加禅修,有了一些禅修的体会,心里空洞的那一块被填满,感觉到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东西,但还未决定要出家。 大学最后一年,他有了出家的欲望,不过当时无法获得父母的同意,因此暂时搁下出家的意愿。毕业两年后他才出家,那是1999年,他当年27岁。 “我的人生答案很明显,就是成为出家人,我选择要过一种自己感觉有意义的生活。” 将佛陀当神明崇拜 在古玛拉法师的禅修经验里,他曾跟随缅甸德嘉尼亚禅师(Ashin U Tejaniya)修学,特问他有关缅甸佛教的修学状况。 崇拜与求功德 古玛拉法师坦言,缅甸虽是佛教国家,但缅甸人对佛教的认知,某程度上与我国华人信佛一样,真正认识佛教教义的人其实不多,大多也是将佛陀当神明来崇拜,求功德,而佛只是一尊比较大尊的神。他说其缅甸禅师认为在缅甸或许只有两巴仙的人真正认识佛教。 “缅甸人也崇拜出家人,不会去反思出家人的言行,因为资讯较封闭,它们对佛教其他传承也不很了解,即使同是南传佛教的传承也不很了解,比如对泰国出家人的袈裟颜色会有存疑,不晓得对方是不是真的出家人?不过现在已经改善,比较开放能接触外面的世界。” 一切皆是自然现象 现代人生活面对很大压力,心很难专注,如何培养定力? 古玛拉法师表示定有两种,一种是止,另一种是观。修定需要有戒,戒是基础。第一种修止,可让心安定,但因缺乏慧,定力会消失,心需要有慧去支撑。 第二种修观,需要有慧———正见很重要,要有真知正见,那看东西的态度就会不一样,不会执著。因人一旦有渴望,心就无法安定。 真正的定要有智慧 “真正的定要有智慧,不然很脆弱,很易破碎与消失。” 古玛拉法师补充,学佛也要有好老师的指导。若有了真知正见,修行就易上路。 “那时,自会明白发生在四周的一切,无论是好或不好的因缘,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就不会受干扰。” 古玛拉法进而分享其个人经验:“我以前很怕做错事,弘法时怕讲错,内心有很多的顾忌。由于怕做错事,于是就用闪开与逃避的方法,不敢去反省问题的所在。每次当同样的经验到来时,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就闪开。后来自己感觉受够了,不要在受这样的折磨。于是我决定观察,要把问题看透。” 古玛拉法师表示刚开始很不舒服,因很抗拒,但他学习允许自己面对抗拒的原因,看整个现象的“升起与消失”。 一切皆是无常无我 他慢慢明白一切真的是无常与无我,只是现象本身而已。他连续3天保持观察,过后,当他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已不再感觉不舒服,已全然不在意。 “我真的明白‘感觉不是我’,一切只是自然现象而已。” 经过这回深刻的体验,他不再怕面对烦恼。 古玛拉法师分享,修行若有一点点的解脱,就会有一点点的体会。他也强调心一定要有某程度的“定力”,才能作以上的观察。 禅修要选对方法 现代人面对精神困扰,一些人患上精神功能障碍,是否适合禅修?如何克服? 古玛拉法师表示面对精神困扰的人其实也可以禅修,但要选对适合的方法。 “若有患忧郁症或精神干扰较严重者,不能先学静态式的静坐禅修,因心里与脑里还有很多的想法与妄念,很多不好与负面的模式会不断重现,太静态的禅修无法有效的处理。我建议要用动态的禅修,让他们先想快乐的东西,让心先亮起来,要先以正面能量取代负面能量!” 古玛拉法师认为面对现代人复杂的心理,禅修的方式要灵活变通,因此他有时也会先用心理学的技巧来处理信众的烦恼,过后才将带进禅修的方法。 佛法是完善心理学 “佛法其实是一套完善的心理学。普通的心理学仅能处理普通(表面)的苦,但佛法的心理学是解决终极的苦。” 至于,目前佛教界有一些法师否定教界不同传承与法门的修学,古玛拉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贬低他人其实等同于贬低自己,看不起别人其实是我慢在作祟,是自我的展现,其实伤害的是自己。” 他补充,教界不同的传承与法门其实可以讨论,但前提是心胸要开阔。 现代社会我们应具多元与开放的视野与胸怀。 修行要生活化 对于接引信众学佛,古玛拉法师坦言比较喜欢教导年青人。 “因年青人容易改变,容易抛掉旧有想法与包袱,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老年人,一般上要丢掉旧思维很难,因思维模式僵化,要改变不容易。除非他们经历过很大的苦难,决定不要再受苦了,才能在学佛路上作出调整,才愿接受调教。” 从闻思修入门 最后,针对在家人在学佛路上应有怎样的修学步骤? 古玛拉法师强调第一要多“听闻”,要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明白佛法真正内涵。这点或许要摸索一段时间,但在修学的过程一定要兼持开放的心。不要一听到一个法门就马上做决定,可以多方修学,然后才选择适合自身的传承与法门。 第二要“思考”,要具有智慧。老师所教授的要学会消化,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 要明白能真正解决自己问题才是适合自己的法门,因不同法门适合不同根器的人。 最后的步骤当然是要“修行”,要努力下功夫去修学。有佛法的体验后才能真正的放下。不能只是逃避人群,一定要在道场才是修行。 古玛拉法师强调要生活化的修行,时时观察,自我观察,要在日常生活里去实践与体会佛法。 “要明白一切的问题与烦恼不在外,在内,在我们的心。人生最重要要认识自己,不要一直往外追求。” 古玛拉法师简介 ◆1999年(27岁年)出家,出家后在护法苑接受奥智达长老尊者(Bhaddanta Aggacitta Mahāthera)教导,过后跟随缅甸德嘉尼亚禅师(Ashin U Tejaniya)习禅。 ◆具开明的态度,认为正法超越传统。凡能引向灭息痛苦的方式,就是正法。 ◆善于运用自身的教育专业,以及采用多种语言(英语、华语和福建话)为不同传承的信众弘法。

求神使我心碎——访世界宣明会大使Marilee Pierce Dunker

$
0
0
前阵子到我国巡回演出的蓝天合唱团,其实是由在内蒙古重生的街童组成。他们在灯塔中心找到自己的价值,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梦想。 内蒙古的严冬冷得让人难以想像,气温往往降到零下28度以下。 Ulaanbaatar大街后巷堆满垃圾,臭气熏天,叫人掩鼻而过,但是这里却是许多街童寻找食物的地方。大街底下是纵横交错的热水输送管,狭小的空间幽暗糟乱,蛇鼠混杂,成了街童们唯一可以取暖避寒的去处。他们或是家贫被父母遗弃,或是受虐离家,或是家庭支离破碎,都在恐惧无助中躲到了地底。 世界宣明会的资料显示,这些孩子内心充满恐惧、怀疑,没有群体生活的概念,要取得他们的信任是极大的挑战。为了帮助街童们找回尊严与自信,灯塔中心(light house)就这样成立了。 孩子找到梦想 前阵子到马来西亚巡回演出的蓝天合唱团,便是由重生的街童组成。他们在灯塔中心学会了互相友爱,彼此饶恕,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志工们致力发掘孩子的天份,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年纪较长的孩子很快便找到自己的梦想———是的,他们终于有了梦想,站在舞台上自信地欢唱,孩子眼中闪烁着希望。 到过尼泊尔、印度、非洲、巴基斯坦、中东等国家旅游的人,对这样的情况或许并不陌生:13、14岁的女孩,身体娇小得只有8、9岁模样,手中抱着婴孩(有的抱一个拖一个或是跟着几个),到处向游客乞讨零钱。这些小女孩都活在贫穷线下,她们住在天桥底下、铁道旁、贫民窟里,因为没有安全的居所,小小年纪不是被强奸,就是被虐打变卖,怀孕生子,13、14岁已经历尽沧桑,在人间炼狱中挣扎求存,而她们怀里的孩子命运终将一样。 贫穷造成童工与童妓 世界宣明会大使Marilee Pierce Dunker表示,贫穷是世代的遗传,唯有从根源打破世代的枷锁,才是最有效救助孩童的方法。 她说:“在印度贫瘠的村庄里,家庭若是缺粮,有病患,父母毫无选择的必须把孩子卖掉以获得金钱。一般村落会有80%的孩童落入人肉贩子手中。当世界宣明会抵达这类型的村落时,会把孩子从人肉贩子手中赎回,通常一个孩子是25美金左右———然而这个数目对贫苦人家来说已是天文数字。我们必须和成人达成协议,要他们保证不可再贩卖孩子,只要家长愿意让孩子上学,就可以和宣明会合作获得小数目的贷款融资做小买卖。”像这类的耕耘,要10年以上才会看见收获。当成人有了收入,孩子受了教育,村子摆脱贫困,儿童的权益才会受到保障。 数据显示全世界大约有1亿5800万名童工———简单来说,世界上每6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童工。近百万的孩子从事的是危险工作,比如矿业、化学品生产、农药制作等等工业领域。 根据丹麦非营利组织DanWatch的报告,印度东面的柯达马县盛产云母石,一种化妆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矿石(可增添化妆品色泽),由于矿穴狭窄,身形娇小的孩童成了最好的矿工。 每天清晨,约有5000个孩童睡眼惺忪的来到矿场,他们拿着工具铁锤在小小的洞穴中不停地敲打矿石,在这局促恶劣危险的环境里一周工作6天,每天7、8个小时,只能赚得马币1令吉,当中,有些孩子只有5岁。 除了童工,最令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童妓问题。国际组织ECPAT称,委内瑞拉有4万童妓,秘鲁和巴西各有50万,加拿大有20万,美国有30万至60万。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仅亚洲就有超过100万儿童被卖给妓院和街头皮条客。印度孟买的红灯区里,一些6、7岁的孩子长期被关在木制笼子中,他们遭虐打、强暴,每日接客超过12个小时。 为减轻苦难尽绵力 Marilee Pierce Dunkers提到,有些风俗与传统也会侵蚀儿童权益。她举例肯雅的一些村落会为未成年的女童行割礼,所以在民风未开的国度,教育民众和资源协助必须双管齐下。这让人想起印度、尼泊尔一带,来自低阶层5至9岁的女童被强制嫁给地方寺庙的神明,成为神奴,在初潮以后由价高者买去初夜,一辈子当庙妓。 世界宣明会创办人卜皮尔博士曾祷告:“让那使神心碎的事也同样破碎我的心。” 韩战之后,哀鸿遍野,身在韩国的卜皮尔博士来到一间大房子,他见到地面上爬满衣不覆体的婴孩,总数超过120个。房子里只有一位妇人和3个十来岁的女孩子在忙碌,他非常震惊,询问发生什么事?妇人说,警察和军人不停地把婴孩送过来,奶粉已经断绝多时,只能靠米浆喂养地上的孩子。她让卜皮尔博士看看窗外,一排排冻僵成块的尿布,要拿什么来包裹孩子?当卜皮尔博士知道有40%的婴孩死亡,他非常难过,从此一生致力于为弱势孩童奔走募款,直到重归主怀。 苦难中的孩子是流落人间的天使,他们活着仅有的权利便是呼吸,纵使艳阳高照,这世界还是一片漆黑。 上面提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不仅是一堆数据,请不要过目即忘,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可以思考自己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经济若许可,捐助领养吧!体力若允许,参与救援、教育事工吧!经济、体力都不行,那么为孩子和默默付出的志工祷告吧!多关注这方面的消息,把资讯传播给更多的人。这世界纵有苦难,一人一根怜悯的火柴,希望总不灭。 正如Marilee Pierce Dunkers说:“凭借着上帝的恩典,每个人都有能力为减轻世间的苦难尽点绵力。” 求主怜悯!聆听祷告,愿那使神心碎的事也同样使世人心碎。

行我如是———写在继程法师60岁系列活动前

$
0
0
2015年,继程法师晋60岁。 翰墨弘教多年的继程法师,向来关心国内文艺界发展,他以文艺为方便,弘扬佛法。 “凭舞台”、“音乐通胜”和“紫藤文化”为庆祝继程法师晋入一甲子,联合筹划系列活动。现特走访该活动主要策划人吴友凭,分享有关活动的特色与重点。 吴友凭:文艺入禅推动活动 1.烦介绍“如是我行”活动的缘起。 你本身担任什么角色,除了你以外,还有哪几位主要的负责人?他们又扮演什么角色? 吴友凭:今年,继程法师60岁了,在一甲子的岁月里,他除了禅修及弘法外,也习字。 每天早晨他必抄《心经》,并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另他也喜欢喝茶,因此有人称他为茶僧。 继程法师常写作,从佛教文学、散文、诗词、到佛曲,作品极多。去年,林福南、周金亮和我决定策划一系列和继程法师有关的活动,为继程法师祝寿也一起流传法师的作品。 我们的宗旨是以文艺入禅,流传继程法师一甲子的禅诗禅偈。 2.“如是我行”的活动蛮多,也请重点介绍当中几项主要与特别的活动? 吴友凭:继程法师的“如是我行甲子之年系列活动”内容蛮多,当中包括:一日禅、如是书法展、制作诗词歌曲CD、诗作偶剧巡回演出、紫砂茗壶展、华联三友“今生无悔”分享会、讲座会及禅茶午宴等。其中“如是书法展”、诗词歌曲CD、儿童偶剧及禅茶午宴为主要的重点项目。 “如是书法展”定于4月14日至4月26日展出继程法师的60幅墨宝,每一幅作品都是继程法师静心领悟的法语,很值得珍藏。展出地点为邵氏广场一楼的紫藤茶文化广场。 配合甲子之年,继程法师将60首诗词交给周金亮谱曲,于是音乐通胜会全权负责将这60首歌录制成CD。今年同样迈入60岁的周金亮圆实现了创作1000首歌的心愿。 系列活动里头较特别的项目属“继程法师诗作儿童偶剧”,这是将部份诗词编成故事,配上周金亮朗朗上口的曲目,由真人和偶一起演出,将师父的禅理契机赋予生动活泼的诠释。偶剧将作全国60场巡回演出,并公开给各地佛教单位、社团、学校等来承办及邀约,同时也征求赞助巡回演出的经费。 整个活动的压轴好戏是定于10月25日于隆雪中华大会堂礼堂举行的“禅茶午宴”,届时继程法师将开示禅理。当天宴开60席,我们希望当天法师的信众与修学静坐的学生能出席。 3.如何在活动中带出佛法的讯息?以及吸引观众前来参与? 吴友凭:“如是我行”主要象征继程法师在佛教弘法上,除一般经典上的“如是我闻”,法师也在世间化为摆渡人,以身作则的如是我行。 佛学禅修是佛教徒的必然功课,而对于非佛教徒,继程法师通过喝茶、弄壶、习字、填词、谈剧之间,轻松自在的让文艺同好领悟佛法,通过文化界友好,一起为社会的和谐及圆融而努力。 至于如何吸引更多参与者参加,我们希望通过这系列活动,让大家知道并支持,最终达成目标———即10月25日的“禅茶午宴”获得更多人出席,一起共沾法喜,聍听继程法师开示。 大家的参与方法就是成为“如是我行”的赞助人。 佛教文字作品二度创作 4.可否介绍“继程传灯基金”的宗旨与内容。当中哪些活动已在进行,下来还有什么演出? 吴友凭:继程传灯基金是将大马佛教的文字作品二度创作,以文艺表演形式流传,及编成绘本流通各处。主要活动为诗歌朗诵,佛曲演绎,戏剧演出等。 继程传灯基金筹募所得将用做推展系列文艺活动之运作、执行和奖励的费用。例如,文学创作比赛、歌唱/朗诵/戏剧表演观摩赛。此外,也会举办创作课程,生活营等教育活动。 5.试分享你亲近继程法师的过程、以及你对继程法师的印象? 吴友凭:继程法师对文艺的关爱是我当初出演《万金和尚》(1990年)时才知道。之前认识继程法师是因为他闭关,在大马可是少见的精进修行者。 后来在紫藤再见时,继程法师对演艺的关心再次让我了解,法门是无尽的。那时,我们顺利成立了继程戏剧文化基金,一个为戏剧教育奖学金的基金。 这次,我提出继程传灯基金,是希望结合佛法和演艺来接引文艺界朋友,共同创造一个圆融自在的社会。 6.对“如是我行”活动有什么期待?筹备过程面对最大问题是什么? 吴友凭:期待大家一起发心,为继程法师庆生外,也期待大马佛教能更接近文化艺术界,通过彼此的互动,尽力创造一个和乐的社会。 目前我国经济低靡,筹款不容易。继程法师没说什么,我们尽力做就是了。 我们希望各位大德护法,能通过赞助来支持“如是我行”的经费。 继程法师简介 ◆1955年出生于太平。 1978年依止三慧讲堂竺摩法师出家。 ◆于中国佛教研究院研究部进修佛学,毕业后任教于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留台期间,曾亲近当代大德,如印顺导师、星云法师、忏云法师、圣严法师、蓝吉富老师与陈慧剑老师等。于圣严法师门下打禅七时,体验佛法,并承法师允许教导静坐。 ◆返马后曾闭关千日。出关后积极推动佛教弘法、教育工作及禅修课程。 1986年赴台亲受圣严法师传授禅宗法脉,赐法名传显见密,允许主持禅修密集课程。 ◆曾任马佛青总会长,马佛学院教席、训导主任及副院长等。 90年代后期卸下职务,受聘为多个佛教组织之宗教顾问、宗教导师。

六十春秋顺心渡

$
0
0
60年,是一个多么难以想像的时间长河———2015年,继程法师晋60岁,漫漫60年长河中,法师游戏笔墨,游艺于禅,以佛心与大众结禅缘,延展着续佛慧命的庄严承担。 人生一甲子,继程法师经常书写佛偈禅诗,透过书法、水墨画的结合传达禅的消息,也在创办主持大专佛青生活营、教师佛学生活营、静七、大专静七、精进静七、禅十等的教导禅修生涯,忙中写作,不曾间断过报章、杂志的专栏稿,出版著作甚丰,并创作现代佛曲歌词数十首。 法师长期以来在报章、杂志及特刊发表佛学论文、课程讲录及佛教文学作品,结集成书,包括《一代人天师范》、《小止观讲记》、《翱翔佛法太虚》、《只是我闻》、《活水源头》系列等等,交由各大马、港、台、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已逾60本,流传师父一甲子的禅诗禅偈,禅心游艺海。 眨眼60岁 那夜,“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信众们为继程法师预祝60岁诞辰,师父感概道:“60,曾是好遥远的数字,仿佛永远与自己无关,但是,才一眨眼,却即将要登上60的平台了。” 这让我想起,圣严法师是在60岁的时候开始建设法鼓山的,我不知道圣严法师当初是思考了多久,才会毅然决然将原可平静安乐的晚年完全奉献给众生的。而眼前的继程法师,翰墨弘教60年,自在地挥洒浓淡笔墨间,好比一艘以悲智渡众的舟子。 60,只是另一个心的启航。 不小心创造机缘 “最近《法鼓文化》出版社,将我在《人生杂志》撰写的‘尔然禅话’专栏,精选了60篇结集成书,书名为:《禅味六十》,我为书中写序:禅味六十帖,第一帖写道:六十春秋顺心渡,这可以说是我此番的心情写照了!”继程法师自嘲,人生很多的停停走走,书墨画教禅的机缘,都是在自己“不小心”下创造出来的。 “总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就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所以生活没有太大的压力,没有大风大浪,没有什么大考验、大磨难;没什么特别宠幸,所以没有什么天赋的才华需要去表现,那日子就可以过得平常而平凡,可以过得轻松而自在。 “自己觉得幸福,也是因为有自知之明,所以没有那种拯救人类,以天下为己任,要渡众生的宏愿,纵使学佛后,曾有过一些较大的愿,也只是一般的那种‘舍我其谁?’的激昂,也只是年轻时曾有过。渐渐的就放下了,从此做个安份的人,在能力范围中,做自己做得到,应该做的事。 “虽然如此,表面上好像做了一些事,那其实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众缘和合而成的。刚好自己在其中,不小心又刚好站在一个较显著的位置,让他人看到了,这就是我的幸福。” 60岁月悠悠,宛如继程法师书写的一首首佛偈禅诗:“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无愿无大事,随缘渡春秋”,“生活只是吃饭睡觉穿衣打坐,还需要什么呢”,如斯喜上心头的禅言禅语。 这次为了配合4月14至4月26日在邵氏广场一楼紫藤举办的“如是我行”书法展,继程法师首次书写60幅多年来禅修静心领悟的法语,可谓为“现代禅偈”,师父60年走过的轨迹,原来俱是愿力的牵系。
Viewing all 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